美文网首页
一个人“悟性开窍”,从吃过这些苦头开始,很有深度

一个人“悟性开窍”,从吃过这些苦头开始,很有深度

作者: 舒山有鹿 | 来源:发表于2024-10-02 11:55 被阅读0次

    每个人都有悟性,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开窍。

    儒家圣人孔子,一直遵循“因材施教”的一套。为什么?因为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教育方式。你拿A的教育方式给B用,岂不是配对错误?

    道家圣人老子,只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就骑着青牛西行了,不再说什么。后人,看得懂,就看下去,看不懂,就算了。“大道”不是每个人都懂的。

    佛家圣人佛陀,哪怕对着众生讲述佛法,芸芸众生也还是听得糊里糊涂。悟不透,哪怕说再多,也不过是对牛弹琴而已。

    就好比一个清北的高级知识分子,跟中小学生分享读书心得。哪怕他说再多,这些小孩子也还是不懂。因为境界差距很大。

    一个人“悟性开窍”,从吃过这些苦头,提高境界开始。否则,都糊里糊涂。

    一、吃过“事与愿违”的苦头。

    点醒一个人,不需要说什么大道理,只需要让他经历一番“事与愿违”的落差就好。

    一个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是生活的主角,可以改变一切,也认为这个世界很美好,完全是公平的乌托邦,对于人心也满是期待。

    随着他到了社会打拼,被世道、人心、贫穷、不公毒打过,那他就会怀疑,自己以前的想法,真的就正确吗?不正确,而且特别幼稚。

    也就几年的时间,这人就会变得现实、复杂、有城府起来,不会有期待,也不会有幻想,只会默默赚钱,越活越实在。

    正如莫言所说:“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磨难。”

    我一直认为,普通人吃点“事与愿违”的苦头,是有好处的。毕竟,人不能一直活在泡沫一般的幻想当中,始终是要面对现实的。

    事非经过不知难。只要苦过,难过,痛过,人就会快速成长。这是成长、开悟的必然经历,也是必然的代价。

    二、吃过“众生渺小”的苦头。

    苏轼游赤壁的时候,在《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之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意思是,人就像小虫子一样寄存于天地之间,也像是沧海中的一粒米。只是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人在天地面前,渺小吗?肯定是渺小的。仅仅一个天灾人祸,就会导致无数家庭的悲剧。可见,自然之无穷,人力之渺小。

    为什么非要经历“众生渺小”呢?正如古人所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是个渺小的凡人,但他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地特别小。登上了泰山,就认为天下特别小。站得高,视野开阔,才能看得远。

    最怕的,就是渺小的凡人,坐井观天,成为了井底之蛙。越是渺小,越是无知,越是成为井底之蛙,这不就更可悲了吗?

    越是无知的人,才越是觉得自己牛逼。真正厉害的人,比如各派的圣人,都会有“渺沧海之一粟”之感。知道得越多,才感觉自己在庞大的宇宙面前越渺小。

    三、吃过“人间百味”的苦头。

    在佛家里边,有人间八苦的说法: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

    这八苦,基本概括了人间百味,酸甜苦辣咸。只要是人,就需要经历,谁都逃不开,也躲不过。

    甜蜜的日子好过,可为什么老天爷要如此残忍,还让人过上苦辣的日子呢?就两个字,体验。没有体验过,就不会有感悟。

    没接触过黑暗,就不会向往光明;没接触过不幸,就不会珍惜当下;没接触过大苦,就不会明白生活的真相。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场戏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不一样,所以人生才特别美丽,特别有趣,特别多姿多彩。

    有人选择这条路,有人选择那条路;有人选择过这种生活,有人选择过那种生活。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滋味,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人生。

    感悟,由此而生。所以,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想法、悟性,都是差距极大的。而差距,便由此而生。

    写到最后

    要想“悟性开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你看一个小婴儿,啥都没经历过,啥都不懂,又怎么可能开窍呢?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哪怕是一块饱满的玉石,也需要被人细致打磨,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否则,就只能成为一块烂石头。

    对于凡人来说,吃点“事与愿违”的苦头,吃点“众生渺小”的苦头,吃点“人间百味”的苦头。打磨多了,心性通透了,也许就醒悟了。

    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人“悟性开窍”,从吃过这些苦头开始,很有深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zs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