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有了这套方法,终于可以摆脱“瞎忙”了

有了这套方法,终于可以摆脱“瞎忙”了

作者: Lonely_Fish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4:56 被阅读120次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忙了整整一天,最后下班时候,忽然发现都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做了些什么?似乎整个一天都是“瞎忙”,头晕晕的,心情低落,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赶紧逃离办公室。

如果你有过这种体验,你很可能患上了“瞎忙症”,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职场瞎盲症”。

其实很多瞎忙症都是对时间的“认知模式”问题,而不是所谓的“时间管理”问题。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它是不可能被管理的。

管理管理,最起码你“管”了之后,它得“理”你一下吧,很可惜,时间从来就不在乎你的喜怒哀乐。它要走,耶稣也留不住。

既然时间不能被管理,那么我们还能怎么办呢?别急,我们慢慢来。

第一步:重新认识时间

我曾经听过一个《时间管理》分享,结尾有个Q&A环节。有个女学员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老师,我目前最大的痛苦是我每天给自己写的To-Do List刚刚开始做第一项工作了,老板把我叫去做某个事情了,等我处理完他的事情,差不多吃午饭了,等下午刚刚又要开始做之前List上面的事情了,客户又来电话了。总之,我每天正常工作被不停“打断”,我List上的工作只能回家加班做……

讲师给了2个建议:

一是尽量和领导沟通,如果不急的话,稍等片刻再沟通;

二是如果长期无法改变这种情况,建议可以选择换个环境。

听听蛮有道理的,但这种毒鸡汤式的“时间管理技巧”真的会害死人的。

  • 驳斥原因1:要领导迁就你的时间,请问到底谁是领导?
  • 驳斥原因2:你怎么知道你离职/换岗后去的下家不是这种情况?

那么,这种情况怎么破呢?

不妨先把时间做个分类吧

时间,大致可以分为非可控时间可控时间:

非可控时间

定义:受外界干预或受他人控制的时间。

释义:上班期间的时间绝大部分是“非可控时间”,而这部分时间基本上都是人与人、人与机(设备、电脑等)交互完成的,例如:与客户沟通项目、与同事研讨计划、向领导汇报工作、自己撰写PPT等。

可控时间

定义:完全由自己做主的时间。

释义:下班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可控时间”,你可以相对随意消费这段时间,想干嘛就干嘛,例如:读书、带娃、遛狗、刷美剧、看抖音等。

本质上,我们是很难控制“非可控时间”的****!

因为这段时间的主人不是你,而是别人。更关键的是,大概率情况这些人的职级或重要性还挺高,你还不能随便拒绝。

因此,我们就要好好琢磨一下:到底真正属于我的“可控时间”有多少?

第二步:重新分析时间

我绘制了一张“时间配比图”,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可控时间”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少!至少一天有1/3时间还受你控制。

既然我们有8小时时间,为什么我们总感觉自己“瞎忙”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

原因1:缺乏必要的目标感

白天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完成自己的KPI,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等等。

一到下班时间,目标感瞬间消失,或者说不再有人可以逼迫你做任何事,这时候人是慵懒的,自然是这里做一些,那里做一些,做得好OK,做不好也无所谓啦。“瞎忙感”由此而生……

原因2:大脑的带宽不够用

白天职场宛如“罗马竞技场”,每个人都尽力拼杀,努力杀出一条生路,这些勾心斗角、奋力博出位等事情都占用了太多的大脑带宽,导致下班时候拖着一身疲惫回家。到家后,自然不愿意再想任何“动脑子”的事情,于是做了很多“瞎忙”的活儿。

原因3:不合理使用时间

现在的很多短视频App具有极强的“吸时性”,每条短视频可能才几十秒,但是就像吸铁石一般,快速吸走你的大块时间。自己感觉有点累了,想静下心看看书的时候,发现已经到睡觉时间了,只能安慰自己一句:“明天老子不刷视频了,明天晚上我会看书的”。

原因4:时间属性匹配错误

除了“非可控时间”和“可控时间”这种分类方式外,我们还可以把时间分为“完整时间”和“碎片时间”。

我们对时间缺乏掌控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完整时间”被碎片化了,例如:我经常在备课的过程中,被客户的某条微信打扰“包老师,想约您课,方便的时候,电话交流。”或者,我们试图利用下班赶地铁的“碎片时间”来完成最好由“完整时间”来完成的事情。

完整时间逐步碎片化,碎片时间试图连续化,这种无奈真的连时间自己肯定也觉得很尴尬!

第三步:重新格式化时间

思路理清楚之后,我们就可以尝试去升级我们的“时间认知系统”了……

结合我的实践体会,我给一些我个人的建议和想法:

建议1:重新设置“目标启动键”

曾经有人在网上问:如何才能让一个大学生快速赚到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元呢?

点赞最多的那个回答是这么说的:

如果给你100万元,但条件是:你能坚持早上7:00晨跑,8:30到18:00认真工作,晚上回家20:00再练习一门手艺到22:00,然后再看2小时书后睡觉。你觉得你能做到吗?

如果真是这样,我估计很多大学生再痛苦也会咬牙坚持下去的,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极少有人能坚持下去。原因很简单啊,因为没有人给你100万元的承诺,人类对于不确定的事情是极度缺乏动力的

很多时间管理的老师会建议:时间管理的第一步是“明确目标”,而且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为了显得课程内容逼格高,还要按照“SMART原则”去设计目标,……

我认为这样的建议很对,但说了等于白说,很多人卡壳不是卡在“如何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而是卡在两个认知问题上,一是“为什么我非要完成这个目标?”,二是**“凭什么说我现在做的事情能帮助我实现目标?”******

如果这个问题自己无法说服自己,那大概率情况这个人是不会去设定目标的。

如果说这种“如果做这件事能得到什么”的问题,很容易让人放弃,那么我们不妨就把这套认知系统倒过来运转

Tips 1:****不要问“为什么我非要完成这个目标”,而要问“不完成这个目标,会不会失去我最爱的人/物体”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较“损失规避”,意思是说,你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它的快乐。

举个例子:医生请病人签字同意做手术,医生A说:“做这个手术,能增加10%的存活率”;医生B说:“不做这个手术,存活率会降低10%”。我猜你很快就会在医生B的《同意书》签字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怕损失啊!

Tips 2:不要问“凭什么说我现在做的事情能帮助我实现目标”,而要问“做现在的这件事,我最大损失是什么?”

再举个例子:假设公司开设一个演讲大赛,在比赛的三个月内,每周双休日都要进行专项培训,最高奖项是500元奖金。如果你问自己:“参加这个比赛,能帮我升官发财吗?”一想到只有区区500元奖金,你99%可能就不想参加了。

如果你反过来问自己:“参加这个比赛,我最大损失是什么呢?”你仔细一算,无非就是三个月的双休日都没了嘛,其他好像没有损失啊。这时候,你很可能会决定参加比赛。

这就是“损失规避”心理带来的积极作用,如果没有损失或损失很小,你就愿意尝试做一些积极的事情。

建议2:合理释放“大脑带宽”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Sendhil Mullainathan写过一本书《稀缺》,里面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种心理学现象“稀缺”。这种稀缺不是客观上的物质稀缺,而指一种会让人产生急迫感的稀缺心态。

Mullainathan告诉我们:稀缺有好处,也有坏处。

  • 好处: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爆发出高度的注意力,产生“专注红利”,高产出地完成工作。
  • 坏处:长时间处在稀缺心态中,会把一个人拖向贫穷,进入一个匮乏的恶性循环。

Tips 1:能自动的,坚决不手动

信用卡还款、手机充话费、保险缴费等周期性要发生的金融事件,尽可能全部绑定银行卡或支付宝,让机器代替你产生行动,节约你的大脑带宽

Tips 2:能电话的,尽可能不见面

在实践中,我发现客户和我约课,90%情况下,都可以在不见面情况下完成。很多时候,我去上课那天才第一次见到了聊了很久的那位HR,我笑称为“网友见面会”。:)

现在的科技手段,基本可以覆盖绝大部分沟通场景:

  • 如果双人沟通,完全可以用电话解决

  • 如果多方沟通,完全可以用微信语音群聊解决

  • 如果讲解方案,完全可以用QQ同屏解决

  • 如果要看真人,完全可以用个直播App解决

Tips 3:能甩锅的,尽快甩掉

有一类事件是只有你完成了你的部分,下一道工序才可以开始。这类事情我把它称为“甩锅事件”。

例如:我写了几页Word版方案,我写完后给我同事做成精美的PPT方案给客户。这时候我手上的这份Word就是“甩锅事件”,我必须尽快完成甩出去,因为我不甩,我同事就没法开展她的美化工作……所以,这类“甩锅类工作”越早甩掉,你的带宽就能越早释放

Tips 4:能躺赚的,尽可能不要站赚

Mullainathan教授建议所有人:哪怕再穷,也要竭尽全力留一小部分出来投资,可以买定期储蓄或买一些复利的理财保险

一旦一个人手上没钱了,大脑带宽瞬间全部被“稀缺”(缺钱)占据,这时候对家庭、孩子、朋友的注意力大大降低,这会造成“潜在家庭危机”,这种危机很可能会在后期反攻你,让你陷入新一轮的“稀缺危机”。

前几年拿出积蓄投资房产,你一边上班赚钱,房子一边也在增值赚钱,所以这就是典型的躺着赚钱了。

建议3:尝试“工作兴趣化,兴趣工作化”

我是管理咨询顾问出身,我最早开始进入行业的时候,我一度认为我非常不适合做这个行业,学历没有那帮博士高,英语没有海归好,聪明不及那群数学天才同事,口才不及我的领导,……

我有过一段时间,非常迷茫,每天行尸走肉一般,白天老板要我写PPT我就写PPT,要我开会我就开会,下班我就无所事事地玩游戏。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PPT做得很慢,导致经常加班,我就开始尝试看PowerPoint软件中的《Help帮助》,学习到底这些功能是干嘛用的(当时网上几乎没什么PPT学习资料)。

琢磨着琢磨着就发现PPT蛮好玩的,于是我就开了一个博客《让PPT设计NEW一NEW》,写一些自己总结的PPT心得。

在那个没有任何营销手段的情况下,那个博客每天都有几百甚至上千浏览量,我很兴奋!

后来就与秋叶一起合著了《说服力:让你的PPT会说话》(第一版),客户也越来越喜欢我的PPT(尽管他们看的都是我的数据分析和趋势分析),我对PPT的兴趣也越发浓厚。

2011年第一次通过讲课,拿到17500元课酬的时候,别提多开心了!

如今我把当初的兴趣玩成了目前的主业,无论从PPT个人全年授课量、企业内训满意度,还是企业重复采购率、世界500强和上市公司占比等多方面,都做得还不错。

这段经历让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把工作兴趣化,把兴****趣工作****化

培养一个和工作有关的兴趣,或者,把兴趣爱好变成工作。这样你白天工作其实就是在玩兴趣,晚上玩兴趣的时候其实也在加班。

无形之中,你的“价值性时间”大大加长,而且你也不觉得辛苦。

建议4:寻找自己的“最大时间拼图”

很多人可能没有认识到:“完整时间”可以被碎片化,但“碎片时间”是不可能完整化的。这是一个单向不可逆的过程,这就很可怕了!

说白了,时间只可能由整化零,不可能化零为整

例如:写项目计划书是需要“完整时间”的,你想利用地铁上的半小时写这个计划书,基本上是徒劳的,因为你的思路不断被站名播报声、人潮人涌所打断。

所以,本质上,你的核心思路绝非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写项目计划书,而是找到一个完整的一整块时间尽全力打个“歼灭战”

对于打赢这场战役,我有几个Tips给你:

Tips 1:强行设置“完整时间”

一般一开始上班的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是不开会的,毕竟领导也需要有个“缓冲时间”进入工作状态。所以,你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这块时间集中做“大部头工作”。

下班前半小时也不一定开会或汇报,这时候你也可以单独设置为“完整时间”,情愿在公司加1小时的班,连同前面的半小时,凑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一个半小时,急攻这个“大部头工作”,努力取得阶段性成果。

这肯定比你回家吃完晚饭,再重新找状态再写性价比要高。

Tips 2:强行设置“无噪时空”

我们肯定有这样的体验:写东西写得好好的,忽然发现QQ小企鹅开始跳了,这时候就下意识地去点了一下,然后等聊完之后,发现又要重新“进入状态”。

怎么破呢?

分享两个我个人的做法:

首先,把QQ和微信都设置为“无声、无震动、无标签提示”

其次,做事时候做到“四不”,即:不看微信、不看QQ、不看邮件、不看手机。

我很清楚,如果对方真的有急事,会打电话给我的,对方都不急,我急什么啊~再说了,我这种小老百姓,能有多大的事情轮得到我操心呢……!!

通过这种方式,我强行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无噪时空”,在这个时空里,只有我和任务发生关系,其他的都靠边站。

Tips 3:升级“番茄钟”玩法

番茄钟工作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Francesco Cirillo)于1992年创立的一种相对于GTD更微观的时间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要求25分钟专注工作,5分钟休息,每2小时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其实,很多高质量的工作是需要“心流”状态的,思路和灵感不能被打断,刚刚做得有点感觉了,番茄钟响了,这其实是一种巨大干扰。

所以,我们不妨升级一下“番茄钟”玩法。

我推荐我平时的做法:按照“大部头工作”的里程碑设置休息时间尽可能完成里程碑任务才休息,没有完成就暂时不休息。

例如:我备课《奥斯卡级的精彩演绎》课程中的“演讲Cookie”环节,这里面有十个小节,我就争取1小时内一口气把五个备完,然后再休息(身体若有不舒服,可以随时中断工作)。

今年有一家企业问我:能不能讲《时间管理》课程,如果我能讲,就请我讲。

我当时婉拒了,因为我觉得这个课程太虚了,不太可能现场解决问题的。这和我“现场交付培训成果”的理念有差异。

说实话,现在有点后悔了,为什么呢,因为万一学员被毁在差劲的《时间管理》老师手里,还不如“毁”在我手里,好歹我知道我毁得肯定手脚会轻一点。

好啦,纯粹开个玩笑。下次再聊了,哈~

相关文章

  • 有了这套方法,终于可以摆脱“瞎忙”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忙了整整一天,最后下班时候,忽然发现都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做了些什么?似乎整个一天都是“瞎忙...

  • 终于摆脱米虫了

    今年第一次线上兼职,带给我的感受是自己的英语能力不够,上课不洒脱,准备不充分,容易偏题,水没带够(2h我真是嗓子哑...

  • 终于可以了

    兜兜转转四个月 如今可以了 还是两个字 怕麻烦 正因如此 错失良机

  • 终于有了终于

    终于繁华落幕 终于尘埃落定 终于海阔天空 终于风平浪静 终于达成共识 终于不再奢望 终于不再幼稚 终于没了天真 终...

  • 有了这套方法,“戏剧”比小说更好写?

    头条上有个有趣的提问“有一些奇思妙想,如何成为一个编剧?” 这个问题引来了不少网友来打击:编剧岂是有个点子就能拍出...

  • 终于掌握了好这套睡眠法

    睡眠问题已经成为很多现代人健康问题,有些人失眠很严重,几乎到了彻夜难眠的程度。如果有失眠问题就要综合对自己进行营养...

  • 终于有☀️了

    这么多天的阴雨天,今天终于晴了,虽然还是在倒春寒中,太阳也不大但还是比没有要好。 而我也抽到了好久没转到的一万加成卡。

  • 我终于摆脱投稿魔咒了

    好吧 我承认 下载简书的初衷是为了找一个安静写字的地方,当然不得不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向大神一样 以写字为生。 ...

  • 随笔5——开始与结束

      瞎忙了那么多天终于可以在新的一周里开始休息了,人一闲着反而会恐惧,赶上上一周和今天发生了很多,自己终于可以郁闷...

  • 终于可以辞职了

    今天开会老板出乎意料的早,从未迟到的我第一次迟到,到是坏事变好事,老板直接宣布我可以辞职,心里一块石头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了这套方法,终于可以摆脱“瞎忙”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av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