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寒论》(20)
原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注:
东子:服桂枝汤而觉身冷者,宜桂枝加附子汤。治身起风疹风团,觉痒。
平人汗出身暖,汗出恶风恶寒身冷者,为里虚寒,机能陈衰,故加附子,若服后局部发热炎症,为寒热错杂证。汗出不止,却不渴,知非内热迫汗,既非内热,则为内寒。
医案:
黄煌:L女士,年近五十,多汗三年,夜里出汗,衣被俱湿,屡进补气养阴固表补肾之剂无效,几近绝望。其人肤白憔悴,神气闲定,诉说不仅汗量甚大,而且怕风,汗后 更甚,并有多梦,腰痛,左腹部有拘急感,犹如有一硬物顶着。按脉沉缓无力,察舌质淡红。我用桂枝加附子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 甘草5克、制附子15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干姜10克、红枣30克。药不过两周,顽疾竟愈。 桂枝汤是治疗自汗的好方。前人有无汗不得用桂枝的说法。柯韵伯先生也曾说过,桂枝汤主治虽多,“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脉弱,就是脉空大,或浮而无力,或 缓,或迟。而脉弱之人,也往往消瘦、心悸、且多汗,舌多暗淡,面色多憔悴。自汗,即自动出汗,无论白昼黑夜,周身毛孔洞开,汗漏不止,其人也多皮肤湿冷、 遇风更冷。桂枝汤对服用发汗药的汗漏不止,或产后多汗,或运动过量的多汗,或极度疲劳以及饥饿导致的多汗,都可以使用桂枝汤。 用桂枝汤多有加味,桂枝加附子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两方均是桂枝汤加味方。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发汗遂漏不止”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则治疗“惊狂”“失精” “梦交”而汗出者。前者所治的汗,是冷汗,汗量大,并有怕冷恶风、骨节疼痛等;后者所治疗的汗,是惊汗,汗出与惊恐不安、多梦、脱发等相伴。两方可以单独 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比如更年期妇女的多汗,用此两方多有疗效。 此方很便宜。患者复诊时说:那天见10剂药才50多元,心中顿起疑惑。因为3年来已耗资2万余,如此便宜的药方能治好我的病吗?但是,事实让她激动不已,这才是真正治病的好方!
xxylxr:今天说一个半身汗出的案例,李某,男,68岁,确诊肺癌,消瘦体弱,已不能手术和放化疗,乃寻求保守治疗,今左半身有明显汗出(真的是汗出如珠),恶风,右半身无汗,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原有前列腺炎),查脉微弱,舌淡苔薄白,考虑为营卫不和,有汗多亡阳之虑,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桂枝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附子10克(先煎半小时),黄芪3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两剂汗出已止,唯手摸还是有湿润感跟右边不同,后续治疗还在进行中,有新的进展再发给大家。
......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又名桂枝加术附汤
注:吉益东洞创方,《方机》:湿家,骨节疼痛者,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者,或头疼重者,或身体麻痹者,或头痛剧者,桂枝加术附汤主之。湿家眼目不明者,或耳聋,或肉瞤筋惕者,桂枝加苓术附汤主之。
医案:经方论坛“熊兴江”:丁某,男,42岁。2008年1月29日初诊。腰腿酸痛3年。患者3年前出现腰痛,并放射至右腿,于当地医院做腰椎CT示: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两年前发现左腿放涉痛,行牵引、药物等治疗效果均不明显。刻下:腰骶酸楚隐痛不适,牵引放射至双下肢后外侧,受寒、长时间侧卧、站立后加重,得热不能缓解;咽隐痛肿胀,口渴,大便干结;平素易感冒,常咽喉肿痛;舌质淡嫩紫暗,舌苔薄白,脉不浮,中取乏力,沉取则无。查:皮肤白皙,扁桃体微红不肿;腰椎4/5压痛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痛;寒湿凝滞证。治当散寒除湿,拟桂枝加术附汤,处方:桂枝15 g,赤芍药6 g,白芍药6 g,炙甘草10 g,生姜3片,大枣5枚,炒白术30 g,熟附片15 g,5剂,水煎服。二诊(2月2日):药后自觉腰部症状几乎消失,左腿症状缓解七成,右腿症状缓解三成,走路已不似以前酸胀;咽喉不适感消失,大便转易,质地不干;舌质淡苔薄白,脉转有力。守方再进5剂。三诊(2月10日):药后左腿已无不适,右腿痛苦缓解七成左右;大便正常,每日一行。自诉服药期间再未感冒,精力好转。再拟原方合桂枝茯苓丸方治疗,上方加桃仁10 g,茯苓10 g,丹皮6 g。药后症状未进一步缓解。嘱患者注意休息。随访至今已达半年,病情稳定。
按:桂枝加白术附子汤并非《伤寒论》原方,但其变化未出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等范畴。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现止痛效果明显,并且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兹就笔者对桂枝加白术附子汤方证的认识阐述如下。
从《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条文可知,汗出、掣痛、疼烦、大便硬是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值得注意的是,“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髓核突出压迫坐骨神经而出现剧烈的腰腿牵涉疼痛,烦躁不安,辗转难眠症状。从药证分析,除桂枝汤证外,还当见有附子证和白术证。肢体关节的痉挛疼痛,严重的汗出恶风,身体肿,脉微或沉是附子证;水气内停,腰痛,小便自利或不利,大便干结是白术证。
回顾本案经过,该患者虽然无汗出、脉浮缓,但体型中等、肤色偏白、容易外感、腰腿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疼痛、舌质淡嫩偏紫暗,脉搏中取乏力,体质偏弱,也可看作是桂枝汤体质。患者并非典型的桂枝汤证浮缓脉,可能与复合了附子证的沉脉有关。腰腿掣痛是寒湿凝结经络关节,是附子证。白术治疗腰痛,在古代即有大量的经验介绍,如陈士铎认为“腰痛乃水湿之气侵入于肾宫”,而白术“尤利腰脐之气”,“腰脐之气既利,而肾中之湿气何能久留,自然湿去而痛忽失也”。腰腿沉重酸楚是有内湿之故,故用白术逐水气止疼烦。另外,大便干结也是白术的主治证,笔者观察到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均有大便干结的现象,重用白术后,腰痛和便秘均能得到改善。三诊时考虑到患者下肢酸麻隐痛,夜间静卧加重,是郁血证,故加用桂枝茯苓丸改善腰肢血循环,但症状未见改善。是否汤药治疗别有良法,值得探讨。
日本汉方界也对本方证作了深刻探讨,如吉益东洞《方机》说,“湿家骨节疼痛者,或半身不遂、口眼斜者,或头疼重者,或身体麻痹者,或头剧痛者,桂枝加术附汤主之”,折衷派代表浅田宗伯也曾运用桂枝加苓术附汤成功治疗过法国公使的顽固性腰背痛而一举成名,均可作为本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参考。
经方论坛“读中医经典”:患者女,60岁,去年夏天打地铺2月,今年冬天感觉腰背部寒,需用热水袋放在患处,持续到今日,晨起口中苦,饮食较去年下降,左额部时麻木,易流泪,苔白微腻,脉数。小时患乙脑治愈,自认为是乙脑后遗症。
处方:桂枝加白术附子汤,桂枝10g芍药10g甘草6g大枣4枚生姜10g制附子10g苍术15g。三剂。先解决腰寒问题,感觉此人属于胡希恕言的少阴病,表阴证。加舌苔腻,有湿,故处上方。服药2剂,腰背寒症状好转。其言服此药无任何苦感,微有甜辣!
......
桂枝加白术附子茯苓汤,又名桂枝加苓术附汤
注:吉益东洞创方,《方机》:湿家,骨节疼痛者,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者,或头疼重者,或身体麻痹者,或头痛剧者,桂枝加术附汤主之。湿家眼目不明者,或耳聋,或肉瞤筋惕者,桂枝加苓术附汤主之。
医案:经方论坛“读中医经典”:患者女,57岁,左侧膝关节疼痛,恶寒,稍吹电扇即酸胀,腰部亦酸胀,舌质黯,脉弦缓。西医诊断:膝关节骨质增生,曾用小针刀治疗。腰部酸胀我考虑椎间盘疾病。处方:桂枝10g芍药10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6g苍术15g制附子10g茯苓15g大黄3g怀牛膝10g。3剂。3剂后,腰部酸胀减轻,膝关节酸胀减轻,不恶寒,可吹电扇。效不更方,继服3剂。1、此方为何不用麻黄汤打底?胡希恕言:慢性用桂枝汤打底,急性用麻黄汤打底。2、为何用大黄3g?胡希恕经验:偏身疼痛加少量大黄,其效如神。最近临床,多采用胡希恕先生经验,药证对应,效果皆如先生言。
经方论坛“zhukou”:患者,女,76岁,身体偏瘦,西医诊断骨质疏松症。患者于一月前出现肩锁关节疼痛,在上级医院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带药回家服用(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未见改善,二天前患者出现双膝关节及左肩关节剧疼痛,活动明显受限,触痛剧烈。抄经方大师胡希恕方: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炙甘草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炮附子9克,五剂。同时给予0.9%氯化钠250ml+骨肽注射液20ml Vgtt qd.患者抓药后立即煎服。患者今天来院诉,疼痛明显减轻,在上肢已可做轻度旋转活动。
冯世纶:治一患者刘某,男,65岁,2010年11月13日初诊。双膝关节痛,左膝为重,无四逆,口中和,无汗出,多年耳鸣,大便日2行,苔白根腻,脉细弦。六经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桂枝加苓术附汤方证,初诊川附子用10克,服一周未见变化,二诊川附子用15克,服一周仍未见变化;三诊增川附子18克、四诊增川附子为25克,皆无明显变化,当五诊川附子用30克时,则关节痛全然消失。此治验使笔者进一步认识到方证对应的科学内涵。初诊、二诊、三诊、四诊可以说辨六经、辨方证是正确的,但治疗无效,是因附子用量不足,即虚实不对应,不能恰好适应病情,即未达到方证对应,当附子用至30克,恰好与病情相合,即达到方证对应,故使病愈。
类似治验在临床屡见不鲜,实际历代前辈有深刻体会,此在《伤寒论》亦有详细说明。如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用药: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用药: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上述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的药味组成是相同的,但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方名,这是因适应证不同,通脉四逆汤比四逆汤病情更重,即更虚寒,故附子、干姜用量皆大。
......
甘草附子汤
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伤寒论》(175)《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注:
东子:治类风湿,血检类风湿因子超标,关节疼痛。
医案:经方论坛“中西医生”:某女(QQ名“谷雨”)、42岁、住甘肃张掖高台,2015年7月28日电话+QQ诊疗。诉:整个脊背疼痛明显、不敢碰沙发、胀痛、下午痛甚。前胸也胀痛、怕碰。出汗多、汗出怕空调冷风。口中和,二便尚可。平素全身怕冷、脚冰凉。自看舌头:苔薄白。(患者为多年不孕症、诊为生殖器结核、已经服用抗结核药数月、目前还在服用中)
即处予甘草附子汤(原方原量):附片(先煎)18克、桂枝12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三付(一付2元多),三天后(7月30日)QQ反馈:“我药吃完了,好多了”,还有些疼痛,能忍住了,可以靠沙发了,时间还不能长。嘱再服3-5付。
.....
乌梅丸
原文:1.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伤寒论》(338)
2.《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文字与上相近。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329)
原方: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黄柏六两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干姜十两 川椒四两,出汗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如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注:
比例:乌梅(15)三百枚 细辛(1.5)六两 附子(1.5)六两,炮,去皮 黄连(4)十六两 当归(1)四两 黄柏(1.5)六两 桂枝(1.5)六两,去皮 人参(1.5)六两 干姜(2.5)十两 川椒(1)四两
台湾科中比例:乌梅(20)三百枚 细辛(2)六两 附子(2)六两,炮,去皮 黄连(5)十六两 当归(1.5)四两 黄柏(2)六两 桂枝(2)六两,去皮 人参(2)六两 干姜(3)十两 川椒(1.5)四两
与柴胡桂枝汤合方比例:
东子:厥阴病者寒热错杂,阴阳俱病。厥阴病者以乌梅丸为主治。乌梅丸中附子细辛易致胸闷咽痛,可用黄芩拮抗,宜合黄芩类方。有柴胡证者,宜合柴胡类方。心下心窝部疼热者,宜合小陷汤。便秘,屁臭者,合大黄类方。耳前后肿者,宜用三黄拮抗。服后欲呕者,宜加吴茱萸。渴者,眼角内眦偏红者,淋巴结肿痛者,宜加银翘。
丑时:1点至3点,卯时:5点至7点。
ZHANWEIPING:笔者观察,乌梅丸体质属于阴寒性体质。常以“寒”为主诉。患者面色暗黄,两目无神,神情抑郁,精神萎靡。体型偏瘦,或中等。患者自觉症状较明显,可以这么说,乌梅丸证是比柴胡证更加深入了的证候,二者相对而言,柴胡证候在外,乌梅丸证候在里。
2011经方会上,讨论过附子的质量问题。有同行说现在附子气味轻、功效低,不必先煎。觉得颇有道理。回来后,遇到一例乌梅丸证病人:女,23岁,消瘦,舌体两边溃烂,上半身燥热,下半身寒凉,舌苔白,脉沉细。。。。。。。诊为乌梅丸证,与乌梅丸方。以前用附子都是先煎1小时,这一次,直接与其他药一起煎。病人服药后来电话说:喝药后头晕目眩,站不住,约20分钟,自动缓解了。第二天,又马上改为附子先煎,再没出现眩晕症状。体会:附子还是要先煎。
修普贤行:乌梅汤其实不难喝,药味难喝是各位未按原方比例配药!我做过实验,按黄师《经方一百首》上的配比,“乌梅30g,此汤较难喝,若“乌梅”20g,此汤更难喝!若“乌梅”50g,其他药配比不变,此汤微酸,“苦·辣·辛”三味几乎不觉!非常好喝!除非没有此病之人,才觉味怪!这与临床上有湿热病的患者喝有黄连黄芩的汤药是感觉不到药苦,一旦病减,立刻说苦难下咽!此是我临床屡试不爽的经验之谈!请大家印证!请多指教!谢谢黄师分享教导!
医案:
ZHANWEIPING:
一、男,15岁。面部痤疮1年多。手脚发凉,便秘----但大便不干燥。查:学生,体型细弱,清瘦面孔,面色黄、白,满脸痤疮呈暗红色。脉沉细,舌红苔白。乌梅丸: 乌梅20 附子12 川椒10 肉桂10 干姜10 细辛10 人参10 当归12 黄芩12 黄柏12 黄连12 14剂。痤疮已退萎,便秘也愈。
二、女,37岁。因脘腹胀痛来诊。脘腹及右肋下发作性窜胀痛,大便每日2-3次,不成形,约2个月。曾输液治疗及口服药,无效。体型较瘦,面暗黄无光泽,目光抑郁。月经来少腹冷痛,四末凉,脉沉细,舌红苔白。乌梅丸 乌梅20 附子15 细辛12 肉桂12 干姜12 人参12 川椒12 当归 12 黄连12 黄柏 12 牡蛎20 7剂。第四天,已不痛,大便亦正常。
三、于XX,女,60岁。体型高细。口干,眼干,鼻干,咽喉干1年。大便1日3-5次,呈泄状,食凉加重。小便正常。性情抑郁,失眠。夜间需要喝水几次。舌红,苔白,脉沉细缓。手足凉。思考:本来以为,干燥证应该舌红苔少,脉细数,一派阴虚象。但此病人舌红苔白,脉反而沉、细、缓。辩为上有虚热,下有实寒,寒热错杂。处乌梅丸:乌梅30 附子15 肉桂8 川椒 12干姜12 细辛12 当归12 人参12 黄连15 黄柏12 7副。7剂服完,大便正常,每日1次。但是,干燥症状不减。舌质舌苔如前,脉象较前有力。又乌梅丸原方加百合20 生地80 ,7剂。第3天,症状有所缓解,夜间不用喝水,睡眠好。7剂服完,症状基本解除。
最近,病人干燥诸证基本愈。但又出现头顶怕冷、怕风,现在室外温度将近30度,她上街要带帽子,自汗出,大便一日2-3次,稀便。脉细,苔白。开柴胡桂枝干姜汤加桂枝加附子汤。7剂。
四、男6岁,感冒咳嗽来诊。3天前因感冒引起咳嗽,无发热,每夜间12点后开始,干咳嗽1-3小时,白天很少咳嗽。少许清涕。二便正常。手足凉。苔白舌质红,脉细。从时辰考虑,当属厥阴经气运行时间。于是开乌梅丸:乌梅8 附子3桂枝3干姜2细辛2川椒2当归3党参3黄连2黄柏2 3剂。夜间不咳嗽了。每晨起咳嗽10几声,伴少量痰。咳痰时干呕。病由厥阴出少阳,于是:小柴胡汤加五味子:柴胡8半夏4黄芩3炙甘草4党参3五味子4生姜2片大枣2个 3副。愈。
五、本人儿子,20岁,面色白,细瘦。桂枝体。患痤疮,手足冰凉,冬季手冻疮。大便稀,小便黄。脉细,舌质红,苔薄黄。病属厥阴,上热下寒,做乌梅丸。间接服用一个冬天, 痤疮基本消平,手足温,冻疮没发。今年春天,在校嗜食辛辣或油腻,痤疮偶然发几个,以额头部及下巴为多。色红充血。。春天阳气升发,厥阴出少阳,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做药丸,服15天后,痤疮平。
明月清风:女67岁,退休教师。胃皖灼热,气上冲胸,胃脘皮肤怕冷,嗳气反酸,口干欲热饮,眼睛干涩冒火,饥而食则胀,头昏沉,说话声亮,肤白面园,动则汗出,大便时结时稀,小便正常,舌质淡紫暗,舌苔薄白,脉沉弦。乌梅丸改汤剂五剂,胃脘灼热、气上冲胸消失,余症均减。
爱山:李某,女,68岁。脐周夜间(12点左右)有物上冲皮起,患者经常出现从足二拇指起沿腿上冲,至腹部则支撑难忍,至胸则心悸不安,至咽部则呼吸困难,至头部则头晕。上冲时有发热感觉。平素胃部嘈杂,口涩口渴咽干,欲饮,即使夜间也需饮水方可。心烦甚。四肢怕冷,冬日往往手会发红。自觉四肢肌肉有收缩发紧疼痛感。舌暗。患者诉气上冲均在右侧。有胆囊摘除术史。黄连9黄柏12黑附子9干姜6细辛6花椒5党参15当归15肉桂桂枝各6乌梅30.
2014.10.25及2014.11.02二诊、三诊均示病症逐渐好转痊愈。(患者脸颊有发紫的感觉)
gaogefei:案一,朱女士,74岁 。经常头晕眼花,耳鸣梦多,不开心,自觉气充胸间,胸闷,心悸,口苦,饥不欲食,针灸后频频嗳气,声如雷响,自觉很舒适,舌淡偏干少苔,脉弱,左弦,尺沉。患者告知她是上海名医方宝华先生的老病人,只有方老能看她的病,方老过世后,别的医生开药吃均不灵,一吃就拉,以为怪病。证属太阳少阳合病,拟柴胡桂枝汤调节肝胆脾胃:柴胡5g黄芩5g党参5g姜半夏5g桂枝5g白芍5g炙甘草3g大枣3枚生姜3片七帖。次日患者来电话告知服药半小时就拉肚子,吃过两次药都是这样,嘱生姜加至10g,药后反应如故,于是来复诊,病情依旧,思之,认为辨证有误,此非太少合病乃厥阴病阴阳错杂,肝风内动,拟乌梅丸加味:乌梅20g细辛10g肉桂10g黄连4g黄柏10g当归10g生晒参10g川椒3g制附子10g干姜10g远志10g郁金10g七帖,诸证减无腹泻,守方三十余剂,愈。
案二,岳女士,50岁。43岁绝经后,心烦性急常与爱人无故打闹,饥不欲食,失眠,眼痛,鼻衄,胸闷堵,三年内体重减轻四十斤,先后在济南,北京,上海治疗数年无效,初诊时仍然是上述症状只是较前为轻,舌质淡,脉弱,左细弦,两关旺,尺沉,拟方八味解郁七帖无效,继用八味除烦汤亦无效,思之,此也是厥阴病阴阳错杂,肝风内动,拟方:乌梅30g细辛10g肉桂10g黄连6g黄柏10g当归10g党参10g川椒3g干姜10g附子6g郁金10g远志10g上方服用二十帖体重增加5斤,除偶尔发火外无任何不适,带方回济南,嘱其常食乌梅和酸味的食物。随访半年无反复。
夜雨寄北:女,52岁,体型肥胖,腹部结实,脸色青黑。主诉:怕冷,秋天出门手脚嘴唇就会青紫十余年,冬天更严重。秋冬天都要穿袜子睡。天冷就严重。其他症状:晨起口苦,喉咙干,口渴爱喝水,一天要喝几壶水,喝凉开水。大便难解,大便干。小便偏黄,夜尿一次。这几天心口位置灼热,疼痛,总觉得饿但是又吃不下什么东西。问之,口渴有没有越喝越口渴,答,有。有没有气上冲的感觉,答,没有。左脉沉把不到。右脉沉无力可以把到。用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无效。辩为厥阴病乌梅丸证,处方乌梅丸。一次5克,一天两次。开了5天的。复诊诉手脚凉减轻,有些回暖的感觉了,以前从没有过热的感觉,口苦减轻,口渴减轻,心口不疼了,心口灼热减轻,小便不黄了,无灼热感,大便好转,但仍有点难解。原方继续开五天。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患者脉沉无力为阴证。手足逆冷为厥。口渴,能喝很多水,越喝越喝为消渴。心口位置灼热疼痛,为心中疼热。总觉得饿但是又吃不下什么东西,为饥而不欲食。符合厥阴病提纲。厥阴病第一首方为乌梅丸。患者寒热错杂,符合乌梅丸证。看了很多病例都是当归四逆汤治疗雷诺氏证,然临床治疗雷诺氏证,治疗手脚冷,别忘了乌梅丸。
这个病人用的台湾仙丰的乌梅丸中药颗粒,没算乌梅用量。平时开处方,乌梅至少是30 克,有时用50克或80克,依据比例调整。
黎氏医馆:2012 11 5 李某,女,42岁 。夜晚磨牙多年,每到半夜‘咯吱咯吱’响过不停,其夫不堪其扰,只得分床而眠,去年曾到我处诊治,因辨证不得法而无效,因今年有加重之势,后牙已磨损严重,到西医牙科诊治而无良法,开一牙套晚上护牙用。因其平时一些小病都是我为其治好,故又来找我诊治,其人肤黄,性格急易发火,冬天下肢冰凉,余无特殊。既往有胆结石,胆囊炎病史,已切除,妊娠时得过胆汁淤积中合证。经常头晕头痛。舌质红少苔,双寸偏浮,右关尺弦细,左关弦,尺沉迟。从厥阴论治,乌梅丸加芍药甘草汤主之。乌梅30克 黄连10克 黄柏10克 细辛6克 附片10克 花椒3克 桂枝10克 干姜10克 当归12克 党参10克 芍药35克 甘草12克 五味子10克 五剂。五剂完后,其夫诉磨牙频率明显减少,又服五剂再来诉只有翻身磨两下便自止,两口子非常高兴说再也不分床睡了,我说此症顽固怕复发再服五剂巩固之。
临证思维:上月曾到南京参加经方会,收益不小,此案便是从顾值山老师讲解《乌梅丸临床应用心得》而来,很多病从丑到卯时发作性的疾患可以考虑乌梅丸,如半夜咳嗽,发热,磨牙,盗汗等等,非常精彩,我记忆尤深,又从江湖医侠老徐那儿学会脉相三部六位不等便可从厥阴论治,更坚信用乌梅丸,自作发挥加了芍药甘草汤柔肝息风解痉。不想果有奇效。
......
肾气丸,又名 崔氏八味丸,成药为桂附地黄丸
原文:1.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 崔氏八味丸》
2.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4.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5.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方:干地黄八两 薯蕷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炮)一两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注:脐下按及铅笔芯粗样索状物,日本大冢敬节在《汉方诊疗丢典》中命名为“正中芯”,“有的正中芯,从脐上贯穿到脐下……有的仅限予脐上才有”。少腹麻痹。或少腹部腹直肌紧张,或少腹部腹直肌拘挛。
镜湖:金匮要略中的古方,在现今己今没有成药了,最接近古方的成药是“桂附地黄丸”。变桂枝为肉桂,变干地黄为熟地黄。
orien:日本汉方医家对于腹证研究还是很精到的,他们指出《金匮》中所说的少腹拘急,在临床上可见到少腹部的腹直肌紧张,从少腹到阴股有牵引感,按诊时可以触及脐下正中有条索状物。还有一种情况,即附方崔氏八味丸所提到的“少腹不仁”,表现为脐下少腹部的松软无力,按之没指,患者自觉该处麻木不仁、感觉减退。
王叔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后附录的崔氏八味丸,乃唐代崔知悌《崔氏篡要方》转引张仲景的方剂。对此,丹波元简在《金匮要略辑义》说的很明白:“《外台》脚气不随门载:崔氏此方凡五条。第四条云,若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旧唐书·经籍志》:《崔氏篡要方》十卷,崔知悌撰(新唐书·艺文志,崔行功撰)。所谓崔氏其人也,不知者或以为仲景收崔氏之方,故详论之”。综上,崔氏八味丸系崔氏转引张仲景的方剂。八味丸究系何人所创,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以前,当以张仲景为是。
医案:
咖啡猫猫:72岁的孙老汉昨日前来复诊时,竟然背着手、踱着方步、轻松的走进我的诊室,差点让我没能认出来。记得今年一月份来初诊时,是在家人搀扶下跨着小碎步、颤颤巍巍,带着一身的尿臊味进入诊室的,当时的场景让人记忆犹新。
孙老汉20年前脑外伤,6年前发癫痫,虽然服用抗痫药,常常有失神发作,近两年又先后被诊断为高血压病、脑萎缩、脑梗塞。来诊时面红腹满,行走姿势呈慌张、醉酒步态,为此常常跌倒。小便失禁,夜尿达20余次,常遗溺在身上或床上,伴失眠、心烦、坐卧不安,舌暗红苔白厚,脉沉滑。我先后给予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桂枝茯苓丸三周,除了失神发作改善外,其余症状无改观。随后换方为肾气丸去附子加川乌(9g颗粒剂)、怀牛膝,服用三剂小便失禁尽除,一周后行走不稳状态也有改善。此方坚持服至三月,行走变得很利索,慌张、醉酒步态已不见,也无需家人搀扶了。患者和家人十分高兴,并希望能治愈失眠。随后又换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桂枝茯苓丸加水蛭,竟然睡眠也好了,摆脱了长久以来对镇静剂的依赖。所有的认识他的人见此情形都觉得像换了个人似的,患者和家人坚称会更有信心和耐心的坚持服药下去。
“将八味丸的附子换用乌头,用治中风终身不仁,不能起坐者,常得大功效”,这是日本名医浅田宗伯的经验。这是我看台湾朱木通医师医案得到的启示,书中记录了他用此方成功治疗数例中风后遗症的治验经历。含有附子的小续命汤、地黄饮子均是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方,而浅田宗伯创造性的用性能更加彪悍的乌头代替附子,可见这味药的价值所在。在我印象中应用肾气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案例并不多,遂报道出此例,希望大家在临床中得到重视并进一步验证。
loushaokun:肾气丸是以补肾阳为主而内寓阴阳并补的方剂。在日本,被列为治疗老年病的第一汉方。在中国,有人畏附子、肉桂的辛热而踌躇再三,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在方中附子、肉桂量仅为地黄的1/8,符合《内经》“少火生气”的精神.只要辨证无误,疗效可靠。 腹证的诊察极为重要。腹证虽属局部的症状和体征,但却反映了整体功能状态的全息现象,因而针对以腹证为主体的治法,可以产生对整体、对全身的补偏救弊作用。仲景在使用肾气丸时,提出了“少腹不仁”、‘‘小腹拘急”两种腹证。在临床诊察时,可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少腹部失却感觉而麻痹;其二是,少腹部的腹直肌紧张;其三是,沿着腹壁皮下正中线,可触及铅笔芯样的东西,但清代张振鉴在《厘正按摩要术》中明确地说。脐之主下生象互者,胀大如箸,为脾肾虚”。日本汉方家大冢敬节在《汉方诊疗丢典》中也阐述了这一腹证,提出“正中芯”这一新的名称,其三述説更为具体:“有的正中芯,从脐上贯穿到脐下……有的仅限予脐上才有。------------只见于脐下的正中芯,是运用八味丸的指征”言之凿凿。肾阳不足的诸多疾病如出现是典型腹证,依证首选肾气丸,是治愈该症的关键。
脊髓性膀胱尿潴留
患者,男,32岁,司机,初诊于2000年12月30日。因颈椎病就医,在医治过程中出现膀胱尿潴留,住院治疗17 天,开始时使用间歇性导尿,后出现尿道严重感染,只得长期插导尿管来导尿。医院决定转上海治疗,患者求诊于中医。刻诊:愁苦面容,神疲色萎,全身骨节疼痛,肢麻畏寒,纳便尚可,眠时多梦.脉沉细,舌胖大淡红,苔厚白而润。腹诊:少腹两旁腹肌拘紧,脐下正中线可摸及铅笔芯粗样索状物。证属肾阳虚,膀胱气化失司。针关元、中极,投肾气丸料2剂,煎服。令患者先行拔掉导尿管,并在欲排尿时,以灯芯在鼻孔中触弄,以引发打喷嚏,增加腹压,以利排尿。患者考虑再三,毅然拔掉导尿管。服药后5 小时,患者就有了排尿感。就依法打喷嚏,即能自行排尿,随后排尿趋向正常。二诊时,嘱其每日吞服肾气丸,每日2次,每次10 g,连服2周。其病痊愈。随访10年,无复发。
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症
黄某,男,70岁。患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症12 a.i992年10闩15日初诊。刻诊:形体魁梧,面色虚浮,小便频数:滴沥不爽,难以自禁,夜间频频起床,颇为懊侬。纳便尚可,但腰脊冷痛,少腹拘紧寒冷而不适。舌暗淡红,根部苔腻,脉沉细乏力。证属老年肾气不充、命门火衰之癃闭病。治以益气温阳,补肾益阴。方选肾气丸料加淡竹叶、石菖蒲6剂。药后,小便频数渐减,余症仍存。守法调方子药味出入,又进30余剂,小便失控现象基本痊愈,余症随减。为求全功,转投金匮肾气丸,劝其耐心吞服,每日2次,每次】O g。连服3月后,多年之疾释然。
慢性荨麻疹伴习惯性感冒:
钱某,女,40岁,初诊于1995年7月8日。习惯性感冒与患慢性荨麻疹5 a,易数罔效,去年冬天加重,至今反复发作,寝食不安。刻诊:消瘦体形,面色苍白,恶风多汗,神疲肢软,畏怕空调、电风扇与冷水,口淡多涎,腰膝冷痛,纳、便、眠均可。月经经常衍期,量少而紫黑,1 d即净。脉沉紧,舌胖大淡红,苔薄白。腹诊:少腹拘紧,可按及铅笔样粗的索状物。此为肾阳、卫阳不足。予以温补肾阳、卫阳为治。投桂枝汤合肾气丸,续服半月,诸症稍减,患者欣喜不可名状。为了巩固疗效,予以肾气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10 g,坚持治疗3月,而渐渐告愈,随访6年未见复发。
更年期综合征。
李某,女,50岁,初诊于1999年3月5日。患眩晕历时1年余,医院诊为更年期综合征。刻诊:中等体型,神疲乏力,肢凉喜温,但时有升火,虚汗濡衣,腰背疼痛,夜尿频频,夜卧不宁,梦境怪诞,昨夜之梦竟与今夜之梦联结,戏称如播映电视连续剧。血压偏低,经血逐月递减,经期衍后,二三月一行。脉沉无力,舌淡红,苔白水滑。腹诊:少腹按之松软无力,自诉时有麻木的感觉。证属肾精、肾阳均不足,冲任失养,脑髓空虚。投肾气丸与知柏地黄丸,每日各10 g,续服1月,诸症渐减,梦也减少。原法有效,再守法2月而治愈。随访3 a,患者诉即使偶有波动,也以原法治之即效。
按:西医认为,更年期综合征是垂体功能亢进、卵巢功能萎缩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组综合征。虽治疗有法,但见效欠佳。中医认为此病和肾气不足、营阴暗耗有关。辨证虽然不难,但因病程较长,煎煮麻烦,选择丸剂吞服可减少诸多不便。此案以眩晕为主症,投以肾气丸与知柏地黄丸,合《素问》论治的“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五常政大论》)之法。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脉症与方证相合。患者“脐下麻木感”这一腹证与《金匮•虚劳》中所论述的肾气丸所治的“少腹不仁”相似,值得更深入地研究。
慢性结肠炎
胡某,男,73岁,初诊于2000年10月12日。慢性泄泻延今3载,肠鸣便溏,日六七次,黎明时,常有水泻,神疲肢冷,语声低微,少气懒言,脉沉细,舌暗淡白,苔白厚。腹诊:脐下按之松软,少腹部腹直肌拘挛按之疼痛。展阅病历,前医曾屡投。 四神丸、附子理中汤、胃苓汤诸方而少效,而证属肾阳虚无疑,以肾气丸主治的“少腹拘急”为日标。先予以肾气丸料汤剂。7剂后,肠鸣及大便次数均减。方已对证,续以肾气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10 g。连服15 d,精神大振,大便成形,每天2~3次。再予以原方1月,徐徐图之,以臻完功。药后渐渐痊愈,随访1 a,大体还可,偶有复发,稍服肾气丸即愈。
左少腹部(如果在左髂窝)有长索样块状物,对于用指尖檫过性压扫有急迫性疼痛反应的腹证是“小腹急结”的桃核承气汤证;右少腹部(如果在右髂窝)有长索样块状物,对于用指尖檫过性压扫有急迫性疼痛反应的腹证是“小腹急结”的大黄牡丹皮汤证。如果左右少腹部有长索样块状物用手指向髂窝深部压迫时有压痛,一般可能是桂枝茯苓丸证、当归芍药散证、大黄蛰虫丸证等等;如果左右少腹部有长索样块状物用手指向髂窝深部压迫时有拘挛无压痛,可以考虑是肾气丸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等等。
......
竹叶汤
原文: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原方: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头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