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一句“生活要有仪式感”,让喝茶这种能把我们从俗世的纷杂中暂时解救出来的、日常自我“犒劳”的小举动,加之日本茶道的文化倒逼,不得不变成了高不可攀的“纯风韵雅事”,到最后,就是越来越脱离凡俗的烟火气,闹得本来想找来一起品茶的人们之间:想对人说几句关于茶的想法,对方如果不是同道中人,对茶也有些真的了解,宁可不说;对方如果不是真的痴迷于寻知茶的本味,无论捧出什么所谓的好茶,宁可不喝。
本书的作者林贞标就是这样的人。因为心里满是对茶的痴爱,他品起茶时,平日的温柔态度,会不自觉地露出隐含的锋芒,真正了解他的人才能因为他对茶的喜爱接受他的举动;可是,无论他人是否一定会理解,但是他还是会尽一切可能护着他认为最好的茶,默默收存他认为最好的茶,真心地与朋友们交流、欣赏他认为最好的茶,写下他对茶的热爱,就像朋友们评价他,说他对茶的感觉就像林黛玉惜花葬花--但是仔细读来,作者对茶,更有种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痴爱,爱其一见如故骨子里似曾相识的“亲切处”,爱其天然风骨中透出的“灵秀处”,爱其不被世俗经济沾染的“极淡处”,爱其等待自己发现并能得到心灵回应的“灵犀处”,爱其毫无保留就可让知己心中相通的“灵魂深处”……

实际上,在茶事日趋市场化、炒作大众化的今日,要坚持一份内心深处对茶的痴爱,何其之难。但是,只要心中真的充满对茶的热爱,谁说茶的一缕清香,就不能温养住一位爱茶人的心性坚持呢?慢慢收集、整理、标注、分类,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能品出人生几分真味,茶就跟着成为几多人生注解,能遇上几位知己,茶就多了几个人分享--茶需要慢慢生长,在岁月中持久生存,历经万千变化,但不改自己恒常本质的一生,这是人能从茶中品出来的芬芳,也是茶想要浸润洗练出的人的灵魂啊!
本书的文风,不像一般提到茶的书,一定要先提到自己去过哪些产茶地,自己的茶室多么有名气,虽然显得处处要“正本清源”或“师出有名”,实际却不过是把寻茶之路当成旅行日记,风格也开始趋向网红,以表现自我为主,对最朴实的泡茶,和人们比较关注的“如何选自己可能会喜欢的茶”却说的很少,只是注重推荐自己认为最好的茶和产地。本书的作者则认为大家怎么喝都有道理,怎么选都是自己的事,因为那是大家在自家的一方水土中经年养成的习惯。人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和习惯,但是,那是茶应该给人的启示,而不是一个人随便说上两句,就可以用专家的身份强制他人去改变观念,只有真正被茶打动,愿意去改变,才是茶事化入了人世。

比如,作者提到,好茶的品质之一就是一个“淡”字,滋味饱满不等于浓厚。茶多酚,涩;茶氨酸,甜、鲜爽。越贵的茶,其茶氨酸含量越高,浸出速度越缓慢,所以前几泡通常没什么味道,冲泡开了也会让人觉得味道淡。这就与许多人看似只是平常人,没经历多多少挫折,却一样讲得出自己慢慢体会出的许多哲理,远比看起来历经风浪的人还更好接触似的。
再如,作者明确地提到,市面上所谓的将凤凰茶分为不同品种的做法,根本不科学。凤凰茶被分成三个等级,完全是因为计划经济年代里,采购员为了方便区分,就用自己的理解将凤凰茶的品质等级,由高到低分为“单从”、“浪菜”和“水仙”。所以三者同归一源,是不同等级的凤凰茶因为天气、工序等原因在制作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叫法,没什么特别的品种高低之分。这就好比一母同胞,无论在他人眼中其成就是如何的天差地别,称呼上区别有多大,怕的是碰不到合适的朋友产生了不同的际遇,但是本质上的区别除了个别因素外,未必就特别大。
世人不解,易称为痴。茶事在玩味之间,自有一段足可托付痴心的函纳包容在,让也懂得其中趣味的人甘愿一起沉沦。所以,作者在书中更倾向于告诉大家如何寻找自己可能会喜欢的茶,更爱提及自己与各路茶友的交流聚会和经历感慨,由茶谈到人;也不卖弄文采,收录的内容好像在线回答似的,虽然简短,不过胜在一文一事,有些松散,却也爽朗直白。读来的确像身在茶乡偶遇一位久住于兹的老哥,慢悠悠地陪读者边走边聊,淡然谈吐中不时蹦出金句,不加一句恶语,却点出多少附庸风雅的人的自以为是究竟有多么可笑,颇值得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