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语言容易被孩子接受?父母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才能达到催眠的效果呢?
1》多说正面语言
潜意识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信息一旦被潜意识接收,潜意识就会认为它是正确的,就会按照接收到的信息去下意识地执行。
心理测试说明,类似“不准......”“不要......” 这样的负面信息是不会被孩子的潜意识接收的,因为潜意识无法分辨“不”,而只会对“不”后面的信息作出反应。例如,不准玩游戏,孩子在潜意识里首先接收的信息是“玩游戏”,下意识的就会去找游戏机。
孩子的潜意识接受过正面语言催眠后就会给显意识下达指令,孩子的行为就会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相反,孩子的潜意识接收过负面语言催眠后就会给显意识下达指令,孩子的行为就会朝着负面的方向发展。
正面的语言,让孩子潜意识里接收到的都是正面的能量,孩子就会在浅意识中认为自己得到了认可,不仅可以做好事情,而且可以做的越来越好。
负面的语言,比如“我警告你.....”“你马上给我.....”“我不允许......” 等待有威胁、贬低、恐吓的话语,只会让孩子的心里产生自卑、叛逆、抵制等情绪,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语言要简洁直接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人们在陈述意图的时候,如果用字太多,意图的品质和清晰度就会下降。
潜意识接收到的信息就如同命令一样,不能够繁杂、难以理解,而要简洁、易懂,最重要的是容易执行。
【例如】让孩子乖乖吃饭为例。
到饭点了,父母看到孩子正在看电视,直接的语言是:“吃饭时间到了,来洗手吃饭”。
孩子接收到的直接信息是“洗手、吃饭”,然后“洗手、吃饭”的信息就会被潜意识直接转换成显意识,付诸行动。
相反,父母如果采用反问或者间接的方式,如“都几点了,还看电视?”“没看到饭做好了吗?看电视重要还是吃饭重要?”等,孩子的潜意识接受到的信息是“电视”和如何选择,父母真正想传达的“吃饭”的信息往往会被潜意识阻碍或屏蔽掉,从而行动受阻。
3》善用肢体语言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孩子对肢体语言的敏感程度往往比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高。
有实验表明:当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时候,父母一边回答,一边敷衍地说着“嗯、啊、哦”,或者眼睛在观看别的东西,长此以往,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也会表现出这种敷衍的态度。相反,当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时候,父母蹲下身体和和孩子并排坐在一起,用一种平行的目光注视着孩子,而不是一边说一边忙着别的事情,孩子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沟通的内容上。
结论:当你的肢体语言和声音语言协调一致的时候,你给孩子传递的信号是重视、认真和真诚,孩子潜意识中就会知道沟通的内容很重要,父母很在乎。
孩子的第六感是非常敏锐的,能从父母微妙的表情、动作中判断出父母的态度。
父母的表情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做过这样的描绘:
父母和蔼慈祥,孩子就会轻松愉快;
父母大方庄重,孩子就会产生尊重、信任感;
父母镇定从容,孩子的心情就会平静镇定;
父母热情洋溢,孩子就会精神振奋;
父母激动亢奋,孩子就会情绪高涨;
父母亲切微笑,孩子就会满足高兴;
父母沉思默想,孩子就会疑虑重重;
父母生气发怒,孩子就会害怕惊畏;
父母神色严肃,还就会紧张压抑。
父母的动作对孩子心理上的作用做了这样的描述:
当孩子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拥抱可以给孩子带去安慰;
当孩子需要肯定的时候,拍拍她的头、肩或手可以给孩子带去鼓励;
当孩子痛苦的时候,抚摸孩子的头可以给她带去好同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