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时候,UI设计师也就越来越好找工作了,因为每个开发团队都觉得,我们需要一个设计师来美化界面,因为我们的客户总是抱怨我们的界面太丑了。
于是,设计师就进来了。然后呢,就没然后了。
直到用户提出,产品有问题时,哦,我们有设计师的,让他重新做一套界面就好了。
这个时候,设计师重新做一套界面是否真的可以解决问题?
有开发无设计,心智模型能与该产品匹配的唯一用户就是程序员。
现实情况真的是如此,很多团队的设计师在项目最初的设计阶段都在坐冷板凳,产品有了一定的雏形了,再交由设计师进行界面美化。这样的产品不过是硬件、软件或数据库的一种反应。心智模型能与该产品匹配的唯一用户就是程序员。此时,设计师再介入进来,未开始已左右为难。尤其是对用户行为有一定研究的设计师会更加为难,按自己的调研结果来,就会牵扯到程序的大改动,开发成本增加不算,凭他一人之力也难以执行;若啥也不管,就界面美化界面则好比在麻袋上绣花,手再巧又能怎样?
用户才是产品的设计者和改变者,他们有自己独特且会变化的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是人们脑海中对万物(即真实世界、设备、软件等)的解析。通常在使用软件和设备之前,人们就非常快速地创建出了心智模型。他们的心智模型来自于过去对类似软件或设备的使用经验,也来自于他们对该产品的猜测、间接听闻以及使用经验。人们用心智模型来预知系统、软件或其它产品的用途或用法。
“以用户为中心”为理念即用户参与进来,此时用户成了产品的设计者和改变者,而设计师和研发工程师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则更多扮演协调者、配合者和观察者,感性的获得对用户的第一手资料。心智模型因人而异,而且是会变化的。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互联网公司才会成立用户行为研究团队。比如腾讯的CDC,全称是Customer Research & User Experience Design Center(即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是腾讯的核心部门之一,团队成立初期就直接向马化腾汇报工作,其研究成果不仅用于指导界面设计师,也同样适用产品经理及研发工程师。这有点类似苹果的作风,说白了就是开发听设计的,设计听用户的。微软就不是,微软是设计听开发的,等用户抱怨了,再用补丁打补丁。
当然,咱这里是拿微软跟苹果比。微软跟咱比的话,人家在这方面还是很不错的,有自己的设计团队和用户行为研究及体验设计中心。咱只有一个常被叫做美工的设计师,不仅常做冷板凳,在项目初期也接触不到用户,最后却又背负着众人的期望忐忑上场,希望以几个界面去吻合用户的心智模型。当他的设计达不到临门一脚扭转乾坤的效果...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说多了都是泪。
让你的设计师尽早的参与进来一起研究用户行为,统一目标,力求产品概念模型与用户心智模型匹配。
研究用户行为应该是整个团队一起做的事,跟用户一起做的事。在项目初期,对用户进行调研阶段,就应该让设计师参与进来,给他一定的话语权。在一个团队里提出目标很容易,但要统一目标很难。因为职业特色,相比之下,设计师更容易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容易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问题。给设计师一定的话语权,有利于提升团队沟通效率,尽快统一目标:力求产品概念模型与用户心智模型匹配。
不要对设计师抱不切实际的期望,完善用户手册或提供产品视频教学,调整用户心智模型,使之与产品概念模型相匹配。
对于一些小型团队,因为条件限制无法进行用户行为研究,则需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设计师接触用户。若不然,设计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基于一些假设做设计,没有经过用户测试,谁也不能保证结果就一定是正确的。而且,有的产品受众是多样的,设计师如果只为一类受众做设计,那么产品概念模型也只能与该类用户心智模型相匹配,而与其它用户不匹配。产品最终不被客户接受,把问题都归结给设计师也是不公平的。应该积极分析用户测试结果用于调整产品设计模型,同时也需要完善用户手册或制作简短的教学视频来调整用户的心智模型,使之与产品模型相匹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