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本好书视觉设计读书
Exformation 和 Information——读《设计中

Exformation 和 Information——读《设计中

作者: simoncos | 来源:发表于2014-03-27 18:23 被阅读752次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是我刚读完的一本书,作者原研哉带来的不是简简单单打包的一本作品集,而是在每一个项目上以一个作者而非设计者的方式强调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或者,也可如他自己所说,用语言来阐述设计,其实是一种新的设计——不再是Design of Design,而是Designing Design。无论如何,这不是一本只谈设计的书。

    本书中最使我感到共鸣的一段话是这样的:「我们也开始明白,当我们做某些事时,我们给其过程附加了太多不必要的理性和秩序。在做东西的实践中,现代主义倾向促使我们走向完善和僵化。包豪斯式的纯粹,或通过完善某些东西达到完美,的确有些有价值的好处,但要是整个世界都被这种理性和成熟所包围的话,我们会感到一种幽闭恐惧。世界以创造和耗尽之间的正确平衡维持自身。设计的智慧在于不仅意识到生的方向,同时还有灭的方向。世界就像水的边缘,创造与耗尽交汇。」

    为什么在这本书创造出的海滩上,我单单拾起了这块贝壳?因为我觉得自己很长时间以来,就一直在经历一种「理性和成熟」带来的「幽闭恐惧」。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在工作、学习上,都在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较为明晰的方法论,其中包括做事情的流程次序,对事物的评价和取舍标准等等。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来自互联网和其他媒介的大量信息,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建立在对信息的处理之上。谁更懂得利用信息,谁就能挖掘更多价值,因此我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各种处理信息的方法,希望这些方法科学、理性、有序、有效。

    比如我就花大量的功夫去控制着自己接收、过滤和利用信息的管道,控制它们的数量、质量、类型以及我使用它们的节奏和规则。我看着我的Evernote、Chrome书签以及本地文件夹有序地膨胀,每一条信息都在一种没有明说、暧昧但又实际的心理标准下被予以处理。互联网和计算机逐渐变成我的另一个大脑,我能凭借它们轻松获得、储存和检索大部分我需要的信息。世界虽大,却逃不出两个大脑协力建起的认知框架。即使世界上还存在许多没见识到的事物,我也相信一旦它们出现,我就能迅速收集信息,解析、重构,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弃之不顾,转而去寻找信息海洋中的下一个兴奋点。

    然而,生活在这个信息丰富甚至过剩的时代里,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充实的同时,却又觉得自己越来越空虚。我觉得自己对世界越来越了解,世界于我却也越来越不新鲜、越来越无趣。享用无尽的信息,反馈给我的快感是真实的,但那种隐隐的、越来越严重的、让我感到虚弱无力的饥饿感也是真实的。为什么?难道是因为太多的信息已经让我的消化能力跟不上了?

    原研哉给了我一个答案。他说,这种信息过剩只是假象罢了。泛滥的只是像空中乱飞的草屑般的信息碎片,承载着极小的信息量,像调料一样附在我们豆腐般的大脑上,使我们误以为自己知道得很多。实际上,我们知道的只是一些肤浅的碎片罢了。以互联网为首的媒体中这看似卷帙浩繁的信息洪流,还不如我们的光脚踩在地上,脚底触觉带给我们的信息量大。我们的信息压力,不是因为大脑的能力跟不上信息的爆炸,反是这些碎屑极度地压制了渴望感知更多的大脑。

    在原研哉和我们的生活中,常常都会遇上这样一种对话:一个人刚抛出一个话题,另外一个人马上接着说「我知道,我知道... ...」、「那不就是... ...」、「哈哈,我之前刚刚... ...」,给出一个笼统的描述或暧昧的看法,明示或暗示自己已足够了解它的内涵与个中乐趣,然后几个人在一种似乎心领神会的气氛中结束这个话题。接下来又继续下一个彼此抛出话题和结束话题的过程,对话的人之间,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这样一种对话,原研哉说在某种意义上很让人受用,但是他更期待的是另一种对话的可能性:不是去进行已知信息交换,从而对我们的已知心满意足的循环,不是那种「我知道」的循环,而是这样一种对话:让事物未知化,去「弄懂我们知道的这么少」,从而引导我们寻找到世界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于此,原研哉提出了「Exformation」,作为与「Information」(信息)相配对的一种理念。一个是「In」+「Formation」,将未知世界纳入已知的框架内;一个是「Ex」+「Formation」,将对事物的认识从我们刻板的思维体系内抽出来,从而发现更多未知的内涵、更多理解的角度和可能。

    在这种思考下,他带领设计科学系的学生们做了许多「Exformation」的主题项目。比如将河流与公路的照片叠加,使我们以一种奇异的、驾驶员的视角来观察河流;比如用脚印形状的蒙版拍摄河边的地面,有些全是杂草、有些全是石头、还有些是野花和浅滩上躺着的鱼,无论是什么,都可以激发我们想象用脚踏上去的感觉;又比如将海滩和公园标志性的救生圈和彩条图案叠加到路标和道路指示牌上,或是干脆只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一群人随意地躺在草地上打盹,从而试着挖掘出「度假地」的本质内涵。

    这都是一些看起来奇怪、文艺而无用的题目,但是却意外地给我一种深深的共鸣感。原来河流不是风景照中那种美丽但不可触碰的东西,我们可以去想象沿着它走路时的滑腻或干爽,甚至想象在河流形成的马路上开车时身体随蜿蜒的河道倾斜的感觉。度假地也不一定就是或者山清水秀、或者雕楼画栋,或者幽静安逸、或者熙熙攘攘的旅游胜地,暂时放下任何拘束,闭上眼感受一阵随机吹来的风,就能产生一种真正的「度假」感觉。

    在一个理性光辉照耀着的「Information」世界,我们有太多丢不掉的规则和秩序,它们使我们看起来成熟与踏实,使我们踏下的每一步、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最终都看起来那样沉稳而有理有据,都得到我们积累的经验和唾手可得的信息背书。这是一个「In」的时代,一切有条不紊地运行,像钢铁的机器,而理性和信息是汹涌其中的电流。我们面对大大小小的屏幕,面对翻滚变幻的信息海洋,从中不断舀出一点倒入脑中。当不断发展的技术征服了文本显示、立体声和3D图像,我们只消一块集成好的设备加之无形的互联网,就能生动地感受整个世界。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距离前所未有地近,我们时刻刷新着各种网页,社交网络上的消息通知是大脑最爱的刺激与饲料,信息碎片像雪屑一般铺满屏幕,使我们感觉自己时刻与世界相连,一切都能得到快速、即时、准确的反馈和回应。一切尽在手掌之中,而我们清楚这都是理性和秩序带给我们的美好成果。

    然而,这样真的够美好了吗?

    不久前,我趁着明媚的春光,去到一个依水而建的多桥的江南古镇。在那里最触动我的并不是什么雅致的景色或者美味的小吃,而是水乡温润的空气、流动的风、深夜桥下的水声、以及树木表面纹理带给手掌的摩擦。

    科技已征服了我们的听觉和视觉,却仍然无法表达嗅觉、触觉与味觉。一阵真实的风,它给我们的感受是听、触、嗅的综合。假如精密电路所储存和激发出的音频、视频已经可以使我们找不出瑕疵,为什么我们仍会觉得演唱会唯有亲临才能感受到那种难以言说的「氛围」,为什么我们仍会觉得实体书刊具有一种电子书所不具有的「质感」?

    飘荡在信息之海,我们真的能够知道所有吗?理性和规则真的可以使我们了解并占有一切吗?

    原研哉在本书的最后提到,人类最原始的工具是手。手可以利用周边的事物改变世界;手也可以作为容器,像捧起湖中的水一般接受世界。这是一种生与灭,外与内,有与无的二元关系。有趣的是,手既可以制作出如棍棒一样更高级的、改变世界的工具,也可以制作出更高级的容器,像宇宙飞船这样的东西更是本身就同时具有两种工具的性质。

    我们需要创造,需要将未知纳入已知,将无序变为有序,积极与世界发生作用并建筑起理性的殿堂;我们也同样需要包容,需要承认未知多于已知,无序大于有序,释放全身心、抛弃规则和逻辑,回到一种空虚寂寥的状态,将自身融入世界并得到灵性的补充。

    所以,给自己一个机会,离开眼前的这块屏幕吧。随便挑一个地方,感受无法用像素衡量的任何一帧视象,感受一丝下一刻不知吹往何方的摇晃毛发的风,感受立体包围着自己的层次多到数不清的白噪声,感受一缕光线钻入皮肤上的某条细小纹路,感受这个宇宙的随机、混沌与不可理解。

    单纯地去享用和消耗世界的美妙,然后告诉自己,无知也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simoncos:@最后40根烟 之后看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的时候,提到事物具有质地与功能。就像一支铅笔,由圆柱形木头和石墨的质地组成,这种质地却能承载多种功能:写写画画、杠杆、转磁带...我们能很好地将质地与功能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们可见。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很多新事物的质地被隐藏在了功能的后面,于是就显得极为单调。
      • 最后40根烟:刚看到 Exformation,我觉得他更多从一个人、一个心的角度去看问题,回归到最本质,既不是全看眼睛看到,也不是只靠耳朵听见的,更多地市全身的感官去体会,去感受。
        科技并不是取代一切,而是人类感知的延伸,但是人往往因为专注一个感官而忘记了其他的存在,科技让人更加专注于某一项工作,但是生活却是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不同的信息。
        表面上我们应该离开屏幕,但是实际上我们更该在看着屏幕的时候,用全身心去体会感受,用手指感受键盘、用手掌感受桌面、用眼睛感受屏幕上的每个色彩、用心体会每篇文章的那个心灵。
      • simoncos: @truelie 这是病,得治:)
      • truelie:我的微信有2525条信息未读
        我的浏览器标签收藏有分类清晰多大上千篇文章待读
        手机app里几十个阅读类应用和上百本电子书,总怕错过什么
        现在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压力
        赶脚已经触及到大脑的边缘了
      • 超儿:@赵澈 嗨 总有各种牛逼的人自以为比原研哉牛逼多了
      • simoncos:@超儿 前几天路过豆瓣,看了下这本书排在最前的书评,这本书被黑得...
      • 超儿:这本确实不错

      本文标题:Exformation 和 Information——读《设计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mwk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