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希望别人理解自己,高呼理解万岁,然而自己却包裹起来,在心里筑起一堵厚厚的墙,不让别人穿过。
武志红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里的一句话“真实胜于完美”深深触动我的灵魂,感觉内心得到疗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追寻真实的自己,承认负能量的存在,接受黑暗情绪,才能解脱,即便真实很不容易,解脱更是艰难。
今天分享武志红的另一本书《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这本书告诉我的是:要想通往真实,找到真我,建立亲密关系,首先要拆掉自恋的墙。
何为自恋?为什么自恋会让我们越活越不真实?
1.自恋是人的本能,也是原始生命动力,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把“真我”紧紧地包裹起来,就像一堵厚厚的墙。然而它并不能使我们抵抗一切打击,反而令墙里的我们看不到别人的真实存在,在墙内我们洋洋自得、自以为是。
2.自恋是我们看不别人,感受不到他人的真实存在,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越是在乎对方,越容易把自己头脑中的认为的对方的形象投射到对方身上,越是爱一个人,越是渴望对方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回报自己,而真实他,并没有感受到。
3.自恋源自各种“妄念”,当我们与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一直在思考、行动或者想象,心中没有空隙,没有停顿,所以放不下对方。
我们的心会经常处于“妄动”状态,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般,不断的在我们心中炸响,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能察觉。
4.自恋会产生无数的念头,也经常互相矛盾,这些念头或者观点组合到一起,就形成了“小我”,即心理学家说“自我”,当我们说“我如何如何”时,其实说的是小我,我们很容易执着于小我,而将“真我”与世界隔断。
越是自恋的人越是以“小我”为荣,那么,我们相爱的渴望就越会变成我的“小我”消灭对方“小我”的战争。
很多时候我们把我们的观点等同于我们自己,于是当发现我们错时,别人要否定我们的观点时,“小我”会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于是会极力不承认错误,“小我”最感兴趣的是“我是正确的,我最聪明”,好像只有这样就能幸福和快乐。
德国心理学家埃克哈特 托梨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写到:我们很容易被我们的想法所控制,因为我们认同了这些想法,将这些想法等同于“我”,如果放下这些想法,就好像“我”要消融一样。
自恋就像一堵厚厚的墙,把我们的“真我”与世隔断,与他人隔断。每个人都渴望爱,都渴望亲密关系,但日常“小我”与“小我”的战争中,让我们的本真越来越远。
5.自恋的核心是控制感,我们的内心都渴望“我能够控制一切”,比如:那些貌似很依赖的女人,其实也是希望那个控制她的男人能够按照她的想象控制自己。我们经常生活在这种自恋幻觉中,无法和他人建立真正的关系,因为没有人愿意被控制。
爱,我们都渴望与爱人合二为一,然而这种渴望,大多时候的意思是,你当融入到我的世界中,融入到我的梦想和我所熟知的逻辑中。相应地,爱人也执着于这种渴望,于是相爱变成了消灭批次存在的战争。
比如;我们爱一个人,就会使用“好的方式”付出,渴望对方给予回报,很多时候,还渴望对方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回报,如果没有,那就是不爱我,就会远离对方。而对方也会执着于类似的渴望,如果两个人的渴望相契合,那么会感觉到爱情,然而,这并不是爱情,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世界,并未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很多时候,你认为的对方并不是真实的对方,而是你的一个投影在对方身上的体现,是你自以为的对方,一旦对方出现不符合你的投影的情况,你就会恐慌,就会感到伤害。
“付出不讲回报”是极其虚伪,只不过内心渴望对方回报的方式特殊,希望对方去猜测他想要的回报,如果对方没有感受到,那么付出者就会感到伤害。
6.真正的爱,应该是互相照亮,无论你投射过来的是否符合我的意志,“好我”(符合的、光明能量)还是“坏我”(不符合的、黑暗的能量),我都能接住,不做抵抗,进入对方的意志,感受对方,用爱照亮。
希望我们都能在自恋的墙上打开裂缝,让光照进来。
如何走出自恋?
1.保持觉知
要想减少妄念,就要保持觉知,对自己当下的每一个想法保持一份觉知,能够意识到我自己在想什么,我为什么这么想?我当下在做什么?我的心在哪里?王阳明的八字箴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也是这个道理,我心不动时,洞察力最强,就能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2.少评价
每个人都喜欢评价,不管在什么地方, 我们一张口说的都是评价,而感受很少。当你面对一个喋喋不休的评价者时,你不存在。放下评价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空”的存在。
沉默便是“空”,当别人说话时保持沉默,认真倾听,不仅要用大脑去听,还要用整个身体起聆听,聆听的时候去感受内在身体的能量场,创造一个真正没有思维干扰的宁静空间,也就是“体会”“体悟”。
3.多找感觉或感受
感觉是什么?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回答说,感觉是我的本真与其他存在的本真相遇那一刻的产物。
讲感受,就是捧出自己的心,碰触对方,而讲道理、讲观点、去评价是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以上部分,是我竭尽全力对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的总结。
下面也谈下我的感受:
首先是喜悦,我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内心比较愉悦,有一口气读完的动力(对我来说,阅读快感逐渐的在超越影视和游戏),里面讲到的许多案例故事,都可以在身边找到,而且每天都在自己周围发生。比如:否定别人源于自恋,我们努力证明别人不对,背后的含义就是,“我行,你不行”的关系模式。
第二是担心,感觉这些道理和分析明白了之后,没有什么用,不知道怎么用,作者也说如果这个道理你用不上,不能改变自己的内心或者关系,那就是没有体悟,那这道理还是别人的道理,就像放了个纸条在你大脑里一样。
第三是矛盾,在《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上, 多次说明自恋、性和攻击力是人的根本动力,少了他们,人就如行尸走肉。而且也确实能让我感受到自恋的人,好像更有魅力吸引力,而读完本书,我对自恋的理解又模糊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念,越来越难以分辨,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别人是什么样一个人,自己是如何认为对方的,这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距。
第四是接受,接受人性复杂这个概念,不是一本书一堂课就能明白的,就能顿悟的,所以急切不得,武志红有句话说的很对“知道了一个好的境界就渴望自己尽快达到,这也是全能自恋的表达”
后记:我极力想少评价,少讲道理,多谈感受,因为感受才是真实的,而自己脑中的道理和观点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
学习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更加的了解自己,不但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还要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想,逐渐的打开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构建良好的关系,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出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