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几年自恋这个词总是被我们随口而说,看到闺蜜嘴一嘟,手机45度角拍照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说她自恋;在公车上,看到两三个女孩坐在后排,边说话边拿着手机咔嚓的时候,我们心里也会默默说自恋;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如此,逛街,散步,看到好的风景,也会拿着手机自拍。那么我们也在自恋。
可是,这仅仅是自恋的一种外在表现,自恋更是一种内在的病,是心中建立一堵墙,这堵墙足够坚固,将我们圈在这堵墙内,令我们看不见别人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令我们看不见更大的力量。
如何拆掉这堵自恋的墙,如何更客观的认识自己,获得更大的能量?武志红的这本《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给了我们答案。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著名心理治疗学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在《广州日报》社工作,主持《广州日报》每周六见报的"健康 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典型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
2
《每种孤独都有陪伴》这本书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事例,故事,给我们讲述我们之所以迷失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原因,并以此分析如何看到更真实的自己。
此书分为四章,第一章讲的是拆掉自恋的高墙。原来我们的自恋不仅仅是自拍那么简单,其实,生活中,自恋的人太多太多,无论从那个角度,多多少少都会有自恋的成分。内心的自恋,思维的自恋是致命的。在生活中,我们都是被自己的小我所辖制,所困惑,更不愿意走出来。小我组成的一个个妄念更促使自己一步步陷进去,越陷越深。
那么解决妄念,解决小我的方式是什么呢?
美国哲人埃克哈特 ·托利在他的著作《当下的力量》中称,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被思维给控制住了,当头脑中出现一个念头时,我们不自觉的会去实现它。但如果我们能觉察到思维的流动,既不去实现它,也不与他对抗,那么我们很容易理解思维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随即就可以从思维中解脱出来。
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是流动的,不要拘泥于此刻,更不要将自己陷在思维中逃不出来。
这让我想起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当遇见不好的难以接受的,我们首先要接纳它,然后消化它,而不是一味的抗拒一味的逃避,这样,情况会越来越糟。
比如一次中期考试没考好,我们常常责备自己,或者会说发挥失常,而没有平心静气的对照试卷,仔细分析到底是怎么错的。
既然错了,那么我们就得接受犯错的事实,然后,找到解决的方法,从心改变。
不要活在小我中,这样你会活的累,活的伤痕累累。敞开心扉,从内心选择,放下妄念,一步步走向光明。
第二章讲述的是为何我们越爱越孤独。
原来在和爱的人相处时,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想占有支配权,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一旦没有按自己的意愿,我们会立即做出相应的举措,吵架,分手,冷战。
反思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全然一个支配者,一个控制者,顿时惭愧不已。为什么爱到最后会咫尺天涯,那就是我的双眼蒙蔽了自己,我的支配欲,我的控制欲超出了一切,使他不得不作出如我期望的样子,继而,在我的眼里他越来越不是他本来的自己,而是我支配欲下所希望看到的那个他。
比如和最亲的人吵架,然后冷战。原因就是他没按我说的去做。而我呢,做的举措,决定也不是他愿意看到的,由此,我们就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有了冷战。
换一种方式,一切都可以解决放下执念,自我,不要全然做一个控制者,占有者,那么,身边的人会爱的轻松,我们自己也轻松。
3
第三章讲的是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写的很精彩,很真实,更受用。虽然还不是妈妈级别的,但对于妈妈来说,真的受用。我想我还是会看的,有了宝宝后。
第四章故事是追寻现实的载体,作者讲述了多部电影的读后感,由于很多电影没看,所以对此章看的一知半解,决定把相关的电影看完后,再揣摩作者笔下的各部片。
这本书不是剖析自己,而是教你怎么过的舒心,舒坦。而是让你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断的改变自己。
生活本就不完美,不要用完美的眼光要求一切,而要用接受的心感受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