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是有效的读书?成甲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读书不再追求速度;相反,需要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不仅仅是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和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在记录和寻找联系的过程中,你常常会惊喜地发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的规律,也发现很多能够直接改进工作方法的办法。
此时读书成效,进入了一种复利效应的状态。也就是说,你读过的所有书都将为未来获取新的知识提供帮助。
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当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你熟悉的知识?
你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呢?
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可能你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许比读完了十本书的人都要深入。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别人眼里,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并有能力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我的疑问与想法】
1、为什么看完虽有触动但是没什么变化呢?这个方法不是个简单的方法,首先理解上就有难度,看书不是从头到尾看完,看书时候把新知识与头脑中的旧知识连接?这一步就是难点,思维在这里就被卡住了,怎么连接?旧知识是什么?新观点我发现了么?每一本书都是新观点,看书看得少,旧知识少得可怜,很难和看的书有连接。所以说,是不是还要有一个量的积累?但是追求量的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看完了真的是完全想不起来,当时的时间不是白白废掉了么?什么才能积淀下来成为解决人生各种问题的原则与方法?看了书用在生活中这不是功利主义的读书论么?
2、书是用来消遣还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有很多的书的功能恐怕就是用来消遣,比如言情武打玄幻,那么那些经典呢,文学名著呢,那种滋养可不是功用主义能直接的立竿见影的评估出来的。那么只看实用类的书人的灵魂是不是就会变得急功近利?变得由A就要得出B的工具性思维?
一个基本的书单一个人类经典读物的方向是比较可行的,而且,读了做思考,与人生与现实与社会的联系起来的思考这个是要去想一想的,低水平的读是指那些看热闹看完了便如过眼云烟的完全不着痕迹的读书,所以边读边想,如果能再写一写书评感悟,才是培养起深度思考的正确的读书方式。读书笔记怎么写?参考万维钢老师四点:一是找出文章的逻辑脉络,二是发现书中亮点,三是大量自己的观点,四是与以往知识的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