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共读经典,体悟人生。
约煜兄共同参加读书沙龙。
感觉:(突然被安排额外的工作加班)气愤、郁闷、忐忑--和平--喜悦
一、《金刚经》
(一)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1.越无我越自在,越自在越无我。
“......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读:受持正法等甚深经典,理应得一切天人恭敬供养,却常被人轻贱,只因前世或前半生有积压情绪未被释放,被业所障,此时正是我流经情绪,消业的好机会。读到此段忍不住再次感慨,一切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自己的境遇,此处读来,倍感应心,哈哈,太好了。若我们在生活中修行正法的同时,遭人侮辱毁谤,却不著人我相,不问冤亲,都反求诸己,返观内照,任期流经,至心无恼恨,念念觉真相,常行恭敬,跟着每个当下的好感觉,知行合一,“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所有极恶罪障,必会灰飞烟灭,从此人生自在,幸福快乐。
先世也可理解为前念妄心,今世理解为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照见前念妄心,则妄不得住,先世罪业即被消灭,即得菩提智慧,幸福人生。
面对毁誉所有非中和的呈现都是我相,就如同自己突然被安排额外的工作加班时的阻抗情绪。要离苦得乐必须离我相,在体验者之外发展出观察者来观我相。看见一回,削弱一回。当下见看,当下喜乐。有我即苦,受限受碍,当下离我相,无人受轻贱,无限无碍,当下自在。越无我越自在,越自在越无我。消种消业,当下消一切。所有呈现都是相,只要著相,抗拒苦与追逐甜都会苦。经不住夸,也不会经住贬,反之亦然。顺境、逆境均需修行,离相觉真相。
1念:境遇不重要,状态才重要。无论当下境遇如何,只要当下离我相回归真相,让情绪、念头自然流进即可清除障碍得自在。越无我越自在,越自在越无我。觉但不著觉的相,如是呈现,自然优雅。
1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2.我本具足,外求有限与内在无限相比等于零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陀说:我过去无数辈子侍奉并向诸佛学习的福报比起你信奉并修行《金刚经》的福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多生外求不如一世内照,任何有限除以无限都是零,离相成佛,见自心佛,我本是佛,本自具足,圆满幸福。立足匮乏、有所得心,如同怀揣金元宝而不自知到处乞讨,无论向外追寻多少老师,学习多少知识技能所得总归还是有限,很可能越学越受限,反之立足本自具足、无所得心,活在真相中,以自己的良知、内心为师,安于当下,保持中和,随感而应,则可生发无限灵感、无限资源、无限的连接方式,人生自在。
1念:我本具足,外求有限与内在无限相比等于零。千帆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行:警醒于真相,知行合一。
3. 合道生活 随缘演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解读:末法时代,众生远离真相,德薄垢重,如有人受持读诵此经,以本自具足的状态,念念常行慈悲喜舍,谦下柔和,必会成就无上菩提,得莫大的福报。我如果把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都具体说出来,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听了,必会心生惊怖,怀疑不信,因凡人爱著相,心量不够,无法承载,故允许一切,让自己活出来,成为活得教导,随缘演说即可。
1念:受持正法,合道生活,人生会幸福的超乎自己的想象。
1行:警醒于真相,在修行中生活。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随缘演说,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4、慈悲喜舍
(来源360百科):“《阿含经》到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慈、悲、喜、舍的无限扩大、无限深化,称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无量心”,或称“四梵住”(四种清净无染的心)。慈,音译为“弥勒”。慈由“友”演变而来,意为以深刻、亲切之友情待人,慈悯众生,深心发愿给予众生快乐、幸福。悲,原意为痛苦,引申为能感同身受地体察他人的痛苦,深切同情、怜悯,愿为其拔除痛苦。喜,随喜,对众生所在善事随喜功德以促成,劝进行者。舍,舍弃、施舍,主要指舍弃怨亲等分别心和自己的财物身命,也包括舍弃烦恼及过分的慈悲喜乐等,保持平静空寂的心境。”立在真相中,舍弃限制、分离,离开过犹不及,回归中和的状态。举例:周六读书沙龙结束后随心探望好友住院的母亲时由心而发为其按摩后背,是为慈悲;汶川大地震,举国上下慷慨解囊,是为喜舍。
1念:知行合一,慈悲喜舍,回归中和,自然幸福。
1行:格物致知,舍弃限制、分离,离开过犹不及,回归中和状态。知行合一,对众生所在善事随喜功德以促其成,对结果零期待。
5、离相即佛。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解读:经义即无著无相行,离开法相后离不开的东西,活在真相中即可成就无上菩提,所得结果不可思议。
1念:离相即佛,清净具足,幸福圆满。
1行:时刻警醒于真相,知行合一。
(二)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1.能所双亡,圆融富足。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解读: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五百岁,如果有人要实证自己的无上智慧本自具足,该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自己的心?佛说应当发愿度一切众生,帮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同时,又不著众生相,不认为任何一个人是因我而离苦得乐的。因为外在众生的呈现只是我心中妄念的镜像,感恩众生照见自己心中的种种人欲,让自己有机会清空自己心中的垃圾、限制性信念,始终活在真相中,破除能所之心,直至能所双亡,转识成智,活出本自具足、万物一体的圆融富足。
1念:众生在我心,能所双亡,万物一体,圆融富足。
1行:感恩众生,时刻警醒于真相,格物致知。
2.以平等心常观自在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解读:不除四相,终不得菩提。如果说我发菩提心者,也是有我等相。有人我之分的相就会烦恼,分别心就是烦恼的根本。
1念:分别心是烦恼的根本。去除分别心,以平等心常观自在,放下对自己和外在人事物的评判,烦恼自消。
1行:时刻警醒于真相,分别一切相,不起分别心、评判心,以平等心观照一切,如太阳般普照一切,常观自在。
3.真相无限,勿自满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解读:为了说明人生真相,佛陀不得不用概念来解释,但佛作为一位了悟真相的智者,又怕世人被这些概念所束缚,便对自己说真相时所用的概念随立随破,引导众生不断突破有限,确认真相,直至再次回到本原,锚定在真相中,处在常常喜乐的状态。
1念:真相是无限的。
1行:时刻警醒于真相,不要被任何概念、名位、角色限制,勿自满。
4、知行合一,人生自在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解读:毁誉不动是如来行。生命全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为自己的生命负全责。杜绝净妄,随立随破。诸法即是色声香味触法。于此六尘中,善能分别,而本体湛然,不染不着,如空不动,是名诸法如义。诸法即相,义与孟子所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中的义含义一致,都指本质、觉、道,诸法如义即知行合一,道器不相离,下学上达。
1念:生命全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为自己的生命负全责。知行合一,万法尽通,应用无染,人生自在。
1行:我为自己的生命负全责,不怨天不尤人,知行合一。
5、良知光明则能生万法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解读:佛说实无所得而得菩提,是因为本自具足,本无所得,只能回归真相,重新认识自己,也即得菩提。离开本心,更无菩提可得,故言无实也。所得心寂灭,一切智本有,能生万法,故言无虚也。
1念:本自具足,良知光明则能生万法,空生妙有,人生自在。
1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
二、八段锦
全然放松、舒服
三、《传习录》 陆澄录(16)
1.心安当下,梦想成真。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果”?
解读:“渐渐盈科而进。”成长必须循序渐进,无论催促自己还是他人,拔苗助长都会导致焦虑甚至枯萎。盈科而进,不断体认拓展良知,定会了悟放乎四海都适宜的真相,人生自在。
案例:学生如何面对高考焦虑,自己如何面对生活不如意的焦虑?
适度焦虑可以,过度则会让大脑石化,要想在困境中得到正向的结果,不妨延伸思考之,再焦虑一点可以吗?不行!那就反过来,回归中和,和平的状态。当下体验深呼吸放松,持续连接身体中和的感觉,舒服了再去行动。做当下最想做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到极致,对结果零期待。知行合一,踏实而行,不为进度而为成长,不为成功,而为幸福。不为短期的快乐,而为恒久的和平。只体验感受,做好自己的事,臣服接纳外在境遇和内在不安,随其流经,让觉自行运作,心安当下,梦想成真。
合道生活:我的梦想--我的榜样--我的信念--我的能力--我的资源--我的规画......
任何问题都没有威胁,威胁都是想出来的。面对任何问题受阻时,先放下问题,接受当下,诚意正心,勿以为自己很厉害,勿以为自己不厉害,反观连接自己,让自己回归中和,让自己与自己和他人的距离相等。中和时任何问题当下都至少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放下执念,把所有问题转化为当下一个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问题,踏踏实实做好当下可做之事、当下应做之事,勿自欺,逐一平之。平时点滴积,战时亦平和。小处常炼心,大事不费心。
1念:心安当下,梦想成真。任何问题当下都至少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小处常炼心,大事不费心。
1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2、心外无物,一切皆从中和来。
“圣人能让天地各安其位,让万物依本性生长,也是从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欲望未发之中一步步培养成的。空想有什么用?只要不放弃培土栽培,还怕没有枝叶花果。”
解读:一切皆从中和来,中和具有无限的转化力。圣人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上养来。中和,心安当下,握剑如握雀,既专注又放松,既认真又活泼,过犹不及。当下中和,当下自在。当下清净,当下富足。时时中和,一生幸福。人人中和,美满人间。
人欲一发即著我相,连接身体的中和状态,觉察回归,克己复礼,灭害归中,仁义博爱。学教一体,教学相长。
一有期待就执着、等待,就二了,就开始挡道。臣服、信任,自信,信自己就是佛、圣人,怀揣梦想,心安当下,知行合一,放下期待,全然臣服,完全自信,根深花自香果自丰。
1念:心外无物,一切皆从中和来,心安当下,知行合一,人生丰盛。
1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