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看病,真的会让人暴躁。
首先是娃太难带。小一点的要背要扛,稍微哪儿不舒服就要哇哇叫。带小婴儿出门,少说要两个包三个人,夏天一身臭汗,冬天两腿打颤。
稍微能走点儿的娃,带到医院也是难。一个是ta病了,要么要抱着,齁沉,要么能走,但是你得领着,有时是要你以半蹲张开双翼的方法来护着走,真的,还不如就抱着。重要的是,这个年龄哭得厉害,而且很难强迫。不信你到打防疫针的诊室门口看一上午就知道,那些撒泼打滚的,都是这么大的娃。
再大点儿,上学的娃就好了吗?想得美。自己是能走能跑了,但思维发育得更快,成了移动的提问机器人,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打断ta的话头,那种感觉,还不如“孩子你还是就是哭吧”。
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单独发生还算好的。
设想一下,你的孩子在闹,而你们不是在开阔的广场,绿油油的草坪,景色宜人的公园里……而是在混乱的人群中,被来自各地的娃和他们绝望的家长们包围着……小婴儿的啼哭,大点儿孩子的惨叫,小学生的不断提问……噪音,噪音,各种不同的噪音……成千上百倍地涌进你的鼓膜……
家长,真想原地爆炸。
恭喜你,你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叫儿童医院,一个所有家长的圣地……
预约两点半去儿童医院。出门前才发现要求必须提前半小时签到。于是乎着急忙慌地往外跑,出门左转直奔最近的地铁站。
说最近的地铁站,足足走了快三十分钟……请设想一下,这三十分钟,是与一个走得特别慢,思想还不全在赶路上的话痨在一起,就能理解它的漫长了。
在地铁上,我又用手机登陆,准备在网上签到缴费。界面弹出对方要求我的地理定位,我按了个允许,瞬间界面显示,不好意思,你不能签到,因为你所处的地点不在医院里!
你没有听错,现代科技已经开始通过定位,判断患者到底会不会准时出席。
这个操作很精彩,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两点半前不能抵达医院,今天的排号就完全作废,炎热午后在街头小巷的骄阳下,徒步行走的半个小时,以及地铁上一刻不停的无意义问答流程……就全部白费了!
不行,我可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女人🤣
地铁两点二十七到站,我趁着坐滚梯的功夫,再次试着付款……成功了!
地铁站与医院直线距离五百米内,感谢卫星定位,感谢现代科技。
紧赶慢赶地,终于找到诊室,门口等了半个多小时,最后终于轮到了!
与医生的交流还算流畅,不过主要是我在说,医生总共说了差不多五句话……
我告辞出来的时候是迷茫的,没有挂号条,我怎么缴费呢?到哪里领药?
导诊的护士很轻松:手机直接缴费,一楼扫码取药。
纳尼?医院现在都可以这样操作了?
手机上用三秒钟把药费交完,然后按照提示在中西两个药房各自取了药。
看病之旅到此为止。
不对,还有返程呢!
步行五分钟到地铁站,在排队安检的队列里等了十几分钟。这站检查得特别细,包裹过了机器扫描,水都拿出来试喝了,工作人员还让我开包检查,原来我忘了包里还有一瓶防晒喷雾。
工作真的很仔细。
坐了半个多小时地铁,我选了另外一条好步行的路,即便如此,还是走了至少三,四十分钟。
拎着包,扛着药,背着水壶,一只手牵着不太配合的娃。
我们两个,一个想赶紧回家,可以下楼玩耍。另一个已经想好,到家后还要洗手作羹汤……
带孩子看病,真是很累很暴躁啊!
不过说实话,现在的网络系统已经把服务做到最好了,给家长省了好多时间。如果要继续加强,就需要“跳出盒子想问题”了(think out of the box)。
比如,我们此行去医院,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路上,和等候中度过的,与医生面对面的时间只有大概一分钟(当然我们是很容易诊断的病症,如果疑难杂症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
所以说,普通病症除了最简单的检查,几乎没有其他化验,与医生接触时间最短。
如果可以将这部分病人引流到其他医院去,就再好不过了。
不过,这个设想但实行起来太难。本来现在儿科医生就少,不少医院根本没有儿科,社区医院更缺少医生和检查设备。家长们毕竟不敢耽误孩子,无论大病小病,都带着到儿童医院看了才心安。
换句话说,就是真的社区建立小诊所,也有医生能给孩子看病,还不知多少人会去呢。
不要忽视,现在的网络太发达了。前几天买眼药水还发现有网络医生这种说法。!
灵机一动,要是儿童医院也能开个“网店”该多好:
家长可以网上预约,视频检查,如果病症难以确定,再到医院见医生以及做各种化验。如果通过陈述病情和“望闻问”三条就能大致确定问题,那么就直接开药交钱,还可以选择药品包邮到家!想想有多美!
再发散一下思路,一些常规的化验,比如验血验尿,到居住地最近的医疗机构做也行。患者只要把化验结果上传,就能协助诊断……(⊙o⊙)哇,前途无限!
现在是2018年,我也做一次预言家吧!我估计上述系统,在信用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进程中,很快就能实现。希望我这个小预测不久能成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