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身上都会留下他所经历过的时代烙印,90后的童年用到的即时通讯工具,最火莫过于QQ。但随着年岁渐增,微信占据了主战线。三五日才去打开QQ看一看,但也没有重要消息,多半是腾讯的推送。如果工作繁忙,也就无暇顾及。
昨晚洗漱完已经接近凌晨,冲完澡后,竟睡意全无。qq消息在手机屏幕上闪动了许久,于是拿起手机,心里还犯嘀咕:是谁呢?
好奇心主导,便打开看了看。
“老师,你还好吗?”
简短的的一句问候语,让我有些意外。发消息的,是我几年前去支教时,班上的一个十分活泼的孩子。自从离开支教点,便再也没有联系。夜已深,想着早上再回消息。看着这简短的几个字,孩子的笑脸又浮在脑海中,那时那日的光景又重新记起......
16年,忘记了是什么机缘巧合,还在南方读预科的我,得到了一个支教的机会。于是,团队组织完毕,就随团队去了湖南的一个小城,永州。本以为会在永州市,但毕竟是支教,一顿饭的功夫便得知,要前往一个小县城。支教点,就在县城的一个城乡结合部。
舟车劳顿,加之正值盛夏,伙伴们都略有不适。但一想到身上的使命,便也打着十二分精神。终于到了教学点,那是一个不太明亮的三层小楼。操场上杂草丛生,显然是少有人去打理。一楼是一些老人坐在那纳鞋垫,操着一口我们听不懂的方言,有说有笑。顺着他们所指的方向,我们上了二楼。
二楼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与楼下大不同的是,这里干净整洁。并排五间教室,最靠墙的是一个小办公室。如果不是在脱落油漆的门上贴着班级,把它当成宿舍也不为过。五个班级分别是小学1到6年级,1年级和2年级人少,便合在一个班里了。校长细致地给我们讲了讲班级情况,便分配给我们任务了。
我带的班级,刚好是六年级,一群即将就要读初中的孩子。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他们总是小心翼翼,比想象中听话。我本以为是孩子们年龄稍长,比其他年级孩子懂事,便也没多想。他们刚刚参加完小升初的考试,所以也没有过多的课程。他们每天来这里,都央求我们给他们提前讲一讲初中的课程。
听话懂事也就罢了,竟如此好学,我还庆幸自己带了一个让人省心的班级。直到深入了解后才知道,事情不是我看到的那样。
孩子们上了六年小学,但是代课老师,竟然有数十位。每次来一批支教团队,带上一个学期,或者短短一个暑假,就会离开。然后,再换一批带着激情来,带着欢愉走的志愿者接盘。寒来暑往,一个小学课程,不只是多少位老师教出来的。孩子们刚和老师有了感情,便到了离别的时候。
孩子们怕啊,怕的是要等很久才回有新老师继续教他们学习;孩子们怕啊,怕的是怕一时交不起学费,又要等好久才可以去学校。所以,他们才会要求我们给他们讲初中的知识,能多学一点,就是一点。
那些家庭条件好的,早已经在补习班学新知识了。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去上补习班,只能在这所靠支教承办的小学来学习。孩子们的苦,从来没有诉说过。他们的父母。早早就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孩子,一年也见不到几次,按时打款,也只不过够家里老人孩子吃饭用。读书,日子可就紧张了。
楼下的老人们,多数是他们的祖母,上学一起过来,放学一起回家。老人希望孩子能留在身边做个伴,殊不知,孩子希望能好好学习,去更好的城市生活,而更多的孩子,把这种子埋在了心中。
孩子的父母,给孩子最多的,便是一点点物质回报。过年给孩子买件新衣服,等年已过,便又要外出讨生活。孩子们真正要的,是时间的陪伴。只可惜,他们无法拥有。
那段时日,我便和他们一样,加倍珍惜时光。把自己微薄的知识,不遗余力地讲出来。但是,一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支教期限已到,我们也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而我也清楚的知道,他们,恐怕还是难以改变现状。
望着手机上孩子的问候,想着现在自己带着的夏令营,8000一位,仅仅几天的成长营,强烈对比下,心里极不是滋味。像是用盐在伤口上摩擦,一碰就痛。
孩子们没有错,他们渴望得到知识,渴望成长,也渴望走出那座小城。他们是有追求,有理想。前路漫漫,希望他们能走出自己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