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写这个题目,应该是陶勇《目光》的延续,陶勇被自己的患者砍伤,重新找回自己内心的平静,就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类似问题。正好又看到孙同学的文章,里面的几个小点很受启发,所以吗,那就开始吧。
碰到自己不喜欢的领导怎么办?
还记得给怎么样教育孩子的吗?或者你是孩子的时候父母怎么教育你的吗?
不喜欢这个老师,或者老师好像不喜欢我,所以不想学,不爱学。当时是怎么被教育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咱们学习不是给老师学。你要努力学习,你可以试试,你成绩提高了,老师肯定会喜欢你的”。
同样,工作中,碰到不喜欢的领导,思路也是一样的,下面我就从下面三个方面聊一下:
1.心态
2.换个角度
3.怎么落实
1.心态
孙同学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你的领导就是你的顾客。
顾客是谁?顾客就是花钱买你东西的人,买你产品的人,而领导呢,领导就是代表公司花钱买你工作时间的人,这样说来,好像领导还真是顾客,那么顾客是上帝,怎么能对上帝有怨气,怎么可以不喜欢上帝?
还有七布斯说,人向内求是成长,向外求只能是抱怨。
领导没给涨薪,原来说好的升职,居然不兑现。这样只能抱怨了,那么向内求呢?自己真的做好了工作,过程中有没有可以改善的地方?是不是在有些问题上,让领导难堪了,没给他充分的尊重?
还有,作为读书人,你是不是理解错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领导应该礼贤下士,如果这样的话,那应该重新理解一下骨气和傲气。
2. 换个角度
老话说的好,对事不对人,不管对领导有什么想法,工作该怎么做还得怎么做。
对事不对人,理是这个理,但是字数这么少,说的不透彻啊。
曾经有位大牛这样论述过:什么叫有意义的事情?那需要问你的人生终极目标是什么,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放到这里,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里面,有没有工作认真负责,成熟稳重,里面有没有做事职业,这些flag,如果有,那么怎么对待工作就不言而喻了。
再来,《目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积极心理学》课程时,有个特别形象的观点让我记忆深刻,说是现在很多成年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分为两种:一种是溺水模式,就是认为只有解脱的那一刻才会幸福,在此之前都要忍受痛苦。比如,有些人认为,发财了就幸福了,找到一个爱人就幸福了,创业成功了就幸福了……而在实现此目标前,就是得忍耐痛苦的过程。另一种是春游模式,就是整个环节从过程到结果都是快乐的。就像我们童年听到春游的通知会开心得跳起,会回到家快乐地做准备,然后坐上大巴愉快地和同学们聊天,到了目的地后的每一刻也都十足兴奋,整个过程都幸福快乐。
工作也一样,都是实现你人生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享受他,或者去发现他有意思的地方。
3. 怎么落实
都说世上最难揣测的是人心,哪怕是自己的心。怎么能让自己的心态平和?怎么摆脱心里憋屈和愤怒?
我的方法是:给自己三天时间专门想这个事情,想好措施和方法,列出计划并落实到笔头上,以后再不由自主的想起这件事来,只要开头,就出声的告诉自己不想了,不想了,不想了,同时可以配上摇头。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做到向前看,不纠结与困顿了。
这就是我的方法了,未必是好方法,如果没有更好的之前,完全可以试一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