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对中国人而言可谓家喻户晓,但这只是神魔小说《西游记》讲述的奇幻故事,历史上真实的取经故事是玄奘法师一个人出发,历经十九年、走过一百一十多个国家、跨越五万里行程的非凡壮举,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可歌可泣的大事。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以唐太宗“御弟”的身份,是怀着“保大唐江山永固”的伟大家国情怀,是在唐太宗率领文武百官为其饯行的风光与荣耀中开启他的行程的;然而在历史上,玄奘是为了解除自己在精研佛法后产生的巨大困惑而一路向西的,纯粹是一种灼热的个体精神需求,他是在西行求经的请求遭到皇上拒绝后冒着绝大风险孤伶伶一个人偷渡出境的。
在《西游记》中,唐僧取经路上的障碍是那些颇有些神通的妖魔鬼怪,虽然他们给取经队伍制造了不少麻烦,但最后总是有惊无险;在历史上,考验玄奘的却是西域及其中亚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起初陪伴玄奘漫漫行程的只有一匹枣红色的马,走出大唐国境后,他要只人匹马穿越八百里杳无人烟的大漠,他曾经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差点成为茫茫大漠中的一堆枯骨,面对超出人的生理极限的严酷考验,支撑他的是“宁可西行而死,不可东归而生”的坚定信念。一个人到了不贪生、不畏死的境界,一切的艰难困苦大概会为他让道的吧,“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路是他用麻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玄奘到达古代的高昌国(现在新疆吐鲁番附近)后,他的执着感动了高昌国国王,高昌国王为他组织了一只30人的取经队伍。他们又翻越了一座海拔五六千米、风雪肆虐的雪山,穿过突厥强盗出没的草原,历尽了无数的艰辛,终于来到了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古印度)。在那里,他对佛教有了全面的、深入的了解,他的困惑被一点点化解。十九年的悠悠岁月流过,玄奘回到了大唐,带回了许多佛教典籍,然后他开始沉下心来,翻译佛经,他总共翻译了47部、1335卷佛经。他西行求经的艰苦经历,被他的弟子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2011年,金铁木执导将玄奘西行求经的事迹拍成了纪录片《玄奘之路》。
唐代是佛教分宗立派大发展的时代,什么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法华宗、密宗、瑜伽宗、净土宗、禅宗等等,佛法精深,且不去管它,但佛教的发展却是唐诗蓬勃生长的思想文化环境的重要一极。所谓的“三教并重”,指的是文人对儒家、道家道教、佛教思想的兼收并蓄,那是一个思想文化多元的、活跃的生机勃勃的时代,与唐朝前期政治军事上的强大、经济的繁荣发展一起构成了令后人无限神往的“盛唐气象”。
如果没有佛教的大发展,中国诗歌史上一定不会有“诗佛”王维,李白将不是现在的李白,杜甫将不是现在的杜甫,苏轼也不是现在的苏轼。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玄奘的孤身西行和满载东归,中国的佛教会怎样,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会怎样,中国的文学艺术史又会怎样?一个小人物的不同寻常的举动,可以大大推动历史的进程。他全力以赴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生而无憾,死而无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