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秋雨滴答。清凉的晚风透过窗台,送来些许的凉意,沁人心脾。夜阑人静,我沉浸在秋天的诗赋里,触摸宋玉、杜甫、刘禹锡、晏几道、李清照等先贤诗人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字。那些关于秋天的意象和感悟,隐匿在油墨馨香里的欢喜忧伤,跨入千年的时空,一幕幕地浮现在脑海。
中国古诗文中,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悲秋之作。战国末期,辞赋家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浩荡,一片萧瑟残败的景象,多么的让人悲寂。古人悲秋的传统,也许大都源于此句。他们将相思离愁、生命仓促、年华凋零、去国怀乡、人生失意与秋天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地抒写着大自然里体验到的心灵感悟和生命意识。他们对秋风又起,草木摇落的凄凉景象,比我们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杜甫在寻访宋玉故宅的时候感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在秋天落叶飘零的时候,宋玉伤感的情怀。即使相隔千秋,但每到秋风又起之时,回想起生命旅途中的坎坷和际遇,那份惆怅的心情,却是如此相同。
【原创】秋天里的悲欢北宋词人晏几道的《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晚秋中的红叶、黄花,透散出悲凉的秋意,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凉气氛,增添了诗人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宋朝才女李清照在深秋重阳,写下唯美的《醉花阴》,“薄雾浓云”“半夜凉初透”“人比黄花瘦”。寥寥数字,描摹出闺中才女悲秋伤别的愁绪,抒发了自己佳节盼团聚,思念丈夫的心情,别有一番孤寂之感、凄凉之“美”。
在众多的悲秋诗作中,也不乏有赞美秋天的诗词佳句。譬如,“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朝诗人王勃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和美画面,诗词中的精妙绝句,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间清新、静谧的景色。浓郁的诗情画意,让人身临其境,清爽宜人。
【原创】秋天里的悲欢我喜欢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打破传统悲秋诗词的审美定向,让秋天萧条、寂寥、残败的景象,重新焕发万物萌发的勃勃生机;让秋天的景象超越春光之美;让那些对现实和前途悲观丧志、望秋悲叹的志士们,重新点燃梦想,振奋精神,奋发有为。
我叹服先贤们能将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融入秋天的意象中。千年以后,读着那些久远的文字,依然意蕴深长,温度犹存。
【原创】秋天里的悲欢我是喜欢秋天的。喜欢秋天碧蓝高远的天空,浓郁厚重的色彩,硕果累累的金秋,更喜欢行走在秋天的深处,寻找一份秋日的清欢。我常常漫步于美丽的洞庭湖畔,凝望一湖秋水,两岸秋色,然后诗意在胸,有感而发。
一抹晨光小径幽,江水悠悠向东流。
风来拂面垂杨柳,细雨天凉好个秋。
这首《咏秋》,描写了一个秋日的清晨,我穿过幽长的柳巷,一湖江水缓缓地向东流去。微风徐徐吹来,拂动岸边的杨柳,也轻抚着我的脸庞。走着走着,天空下起了小雨,天气变凉了,忽然感觉秋天已经来临。
深秋时节,洞庭湖波光粼粼,光影交错,辽阔而深邃。凭栏远眺,君山安详地躺在湖面之上。天上白云悠悠,雁群成行南翔。望着眼前的景象,填词半阕,聊以记之。
岳阳楼下洞庭水,波光潋滟银辉碎。柳岸独凭栏,隔江望远山。 浮云留不住,鸿雁南归去。时序了无痕,不觉秋已深。
【原创】秋天里的悲欢
一名文学作者曾说,“我们的生命是可以穿越秋风秋雨去成长的。大地渐近萧瑟,生命趋于凋敝,但是能不能安顿,这是人在流光中的一段自持。”
其实,秋天的悲与欢,完全取决于人的心境。我们可以悲秋,也可以用另一种心境去寻找秋天里的清欢,然后细细地品味,将秋天的意象酿成诗意的永恒。
文/李风格
2018.10.22 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