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手机时,看到不少学校的公众平台已经发布了寒假家访活动的新闻稿。各学校形式多样,有实地家访,有电话家访,还有微信、QQ等网络家访。
老师们在家访过程中都注意了拍照、截图等,有的还发上来了手写的家访记录,电子版的家访记录等。注意教育留痕,这也是最近几年老师们都很注意的事。好像不拍照,不截图,这事就跟没做一样。
在浏览某学校的新闻时,看到丰富的家访新闻里,贴着几张家访记录表,甚是扎眼。纸质版的家访记录表,详细地记录着学生的名字、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家庭住址。仅这些已经很过分了,而后边还有针对学生的情况记录。看到这里我着实不淡定了。
下面姑且让我用小A、小B代替我看到的几个名字。
家访记录—学生情况记录:
小A:离异家庭,孩子跟爸爸生活,爸爸经常不在家,学习盯不上。
小B: 该生比较懒散,学习不够积极,摆烂,家长也很无奈。
小C: 该生学习比较自律,家长对孩子学习比较满意。
小D: 憨子学习不够积极,家长希望老师更严格要求。(此处我觉得应该是想写“孩子”,误打成了“憨子”emmm…)
好吧,就列举四个吧,因为我实在是不想再往下列举了。
老师们,看着这么一份家访记录,您作何感想?有没有觉得很震惊。我是深深切切地觉得:痛心啊,老师!长点心好不好,老师!
第一,也是最无语的。就说这份记录,它是不是私密,它应不应该放在公众平台上宣传?学生的姓名、家长的姓名、电话、地址,是谁给你的权力可以随意贴网上。老师,假如把你、你的孩子、你的家人的信息随意在网上公开,您愿意吗?
第二,也是最伤心的。学生和家长本来对老师的家访满心欢喜,结果却看到老师这样的评价,他们会作何感想?因为自己的孩子差劲而继续恨铁不成钢?还是把那刚刚燃起来的一点点希望接着熄灭了。你让家长怎么信任你!你把家长的脸至于何处?老师,假如你是家长,你看到这份记录,你什么感受?
第三,也是最恨的。一个老师,怎么能用“懒惰”“不积极”“摆烂”“无奈”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自己的学生,给一个个潜力无穷的孩子贴上这些可怕的标签。看到这里,我感觉自己的心都被撕碎了,痛心啊!假如我是孩子,我看到老师这么评价我,我真的好难过好难过的。
真的很难理解,怎么会把这么几份记录贴在网上,意思是代表了家访做的详细而又真实吗?即便是没有贴在网上,我们也能从这份记录里看到这位老师,他的家访到底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是为了应付工作必须干家访这件事,还是真心想要走进学生,可想而知了。
老师们利用假期进行家访,确实是个挺好的事情。在家访中,老师走进学生的家庭,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就家校问题进行沟通,从而形成家校合力,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家访是有必要的,也是一个有责任的老师需要去做的。在家访过程中,老师所听到的来自家长的声音,观察到的学生的生活状况,感受到的学生家庭的氛围,都是教学中宝贵的一手材料。利用这些材料,老师可以制定针对该生的下一步调整方案,使这个学生在某些方面能有所提升,这才是本次家访最重要的价值。我在做班主任期间,也曾走访过很多学生,针对家访撰写的家访记录也有几大本。虽然不是学校要求的,但是觉得家访这件事特别有意义,并对此乐此不疲,去了总还想再去一趟。
但是,现在很多家访却浮于形式,匆匆去,匆匆回。拍个照片,签个字,随便应付几句,OK,下一家。家访了吗,家访了,有照片为证。家访的效果如何?有何价值却很少有人深入思考。
就像我们看到的,各个学校公众平台上家访活动都搞得轰轰烈烈,甚至还有的老师把地图都截个图,唯恐别人不知道他走了这么远的路呢!
就说网上贴的家访照片,我在以前家访时,曾亲自问过家长,“您愿意把咱们家访的照片放到网上吗?”有的家长表示没问题,有的家长却在意的很,觉得自己家里摆设不好,或者穿着不好,不想让别人都看见。你看,家长都是成年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我们确实应该站在家长的角度为他们也想一想。
还有很多送福利的,关怀困难学生的活动,那些接受救助的孩子和家长,整整齐齐地站着,“微笑”着面对镜头的时候,每当我看到这种场景,我觉得很无语:这样的关爱,难道不是对自尊的一种“践踏”吗?同样,站在我们跟前的孩子和家长,我们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心灵。
走进学生家里只是家访的开始,真正有价值的是家访后的工作。
家访,不应该是应付任务,而应该是内心的关怀;关怀不应该是恩赐,而应该是一种力量。保护家长和孩子的自尊,抚慰他们的心灵,带给他们温暖和希望,给予他们前行的信心和勇气,我想,这才应该是家访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