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的是现象,不变的是本质。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因为时代变化惊人的快。
那些可以在急速变化当中不断自我超越的人和企业,他们都是从本质出发思考,该如何去构建价值之路。
大家都在问,在未来十年,将会发生什么的变化?
很少有人问,在未来十年,什么不会发生变化?
在急速变化的互联网世界里,把我们的根扎在不变的本质上。
作为一个个体,与其整天让自己心神不宁的去考虑变化,
不如想一想,到底什么是不变的,把我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在不变的事物上,那么我们的事业就有了发展的根。
数年前就出来的社群经济的概念,终于在2009年站到了聚光灯下,成为商业模式里最重要的力量。究其根本,就是社群经济内核里,包含着长期不变的东西(人性需要回归的必然结果)。
那这个长期不变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人与人心的链接,这就是那个不变的需要。“链接,泽万物以生机”,能够促进人与人连接的生意,才会是充满生机的商业模式。
腾讯搭载了让人链接的微信群,但是让微信群焕发生机,形成社群的是人心的链接,并非你我互相加了微信,就是好友、就是连接,而是人与人在社群里彼此熟悉,彼此信任,彼此支持,那么社群经济的巨大空间价值才能够被激活。
=========================================
那在社群里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够让人心连接起来呢?
在上节课里我说过,社群有两大粘合剂:目标事件、情感流动。
构建社交关系,必须以事件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并且以时间进行催化。
一、越是挑战难度大的目标事件,就越能够凝聚社群的情感。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在线下一群人被聚合在一起,而且还非常有粘性,除了一起创业工作这样的目标事件,还会有哪些?有两个是比较典型的目标事件是旅游和运动,特别是挑战难度很大的旅游和运动,这些目标事件必须要有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才能够完成。
其实在2006年我就开始了社群探索之路,一开始都是通过线下的各类活动进行社群的凝聚,读书讨论、分享沙龙、亲子游戏等等。但是用这难度不大,时间长度较短的目标,去聚合人的注意力,粘性始终都是问题,任何外部的干扰因素都极易带来剧烈的冲击,任何一场活动的到场率都让人很揪心。
直到2007年,我开启了裸考,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裸考社群,我才发现了人心的凝结的真正意义,那就是共同克服困难。我们常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尤其需要我们调动意志行动力的目标事件。在完成的过程当中,群体里会向内而生深厚的情感。
那些徒步旅行、马拉松等等,他们都是非常典型的意志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和需要克服的困难,而我能够通过三级裸考奠定自己的粉丝基础,也是因为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是一个比较难的国家考试,备考一百天,有很多成员都是在车上刷书,在旅途里刷书,一边哄孩子睡觉一边刷题。这些克服困难的过程,因为是一群人在一起,所以变得更加容易坚持下来,群体里因为有彼此扶持的力量,也就形成了彼此信任的社交关系网络,其实抽象和归纳起来,具有及其粘性和活力的社群,一定是能够帮助社区里的成员不断突破认知与行动边界,或者说,帮助个人不断成长的。
二、以知识产品聚合用户,能够带来个人成长的社群是充满魔力的,因为自我实现的人性需要就是那个不变的东西。
对于线上社群,我们只有意识在线上空间里,所以只能搭载认知的内容,哪怕是一个跑团社群,你在线下可以跑步,但是在微信群里就只能聊关于跑步的那些认知,一个汽车俱乐部的微信群里也只能聊有关于车的那些认知。
吴小波认为,认知内容连接带来很低的成本,用认知内容去链接用户,相比其他连接方式,成本实在是最低的。这也是为什么社群经济能在今天流量稀缺的情况下变得异军突起。
碎片性、现象性内容连接价值已经越来越低,但以优质知识产品作为凝聚用户的链接器,在链接成本上依然极具竞争力。线上社群形态最为适合搭载的就是认知内容。而且我说过,那些可以帮助群内成员不断自我突破的社群,具有最强的粘性。比如咱们体验营。
以前是产品找用户,今天是为用户找好的产品,那就先以极低的知识内容聚合用户,形成社群。再谋后续社群的价值开发。
社群概念的再次火爆,是科技发展过程当中,人性需要回归的必然结果。
既然社群是一种人性逻辑的内核,
那么请你不妨从那些不变的东西出发去思考,就是从马斯洛需求模型里的成长需要出发,
去思考一个知识产品聚合用户的社群,如何使用好知识产品这个载体去满足人性需要。
以认知系统这件有难度的任务作为目标事件,充分发动意志行动,集体相互扶持,增加情感流动,通过克服困难,拓展行动认知边界,实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增强社群的粘性,船长真是企业家中心理学用得最好的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