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听中心小学陈伟玲的优质课,发现这位小姑娘真是很有潜力,短短的几年时间进步神速,想想几年前我听她课的时候还不怎么样,现在已是市级课题的主持人,上的课有模有样了,真是“一份辛劳一份才,勤能补拙是良训”啊!
陈老师上的是六年级上册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篇幅很长,信息量很大,怎样在一课时的时间里把这篇课文讲完呢?陈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她设计这一课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给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学会用关键句去体会句子的含义。2、学习通过具体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过程与方法是:1、运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2、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陈解课文主要内容。3、通过查找资料、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的学习、品悟关键句深刻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感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教学难点:结合资料品悟关键语句深刻含义,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通过对陈老师目标的设置的了解,可见她把握得十分准确,单元双线主题十分清晰地在目标里体现出来了,课文导语里的几个问题也充分地考虑进去了。
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陈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构建本堂课,一开始陈老师要学生用一句话来介绍鲁迅,学生们纷纷说了许多鲁迅的名言,老师相机展示出鲁迅的资料,同学们读鲁迅先生的资料,老师用过渡语导入新课。课前同学们已经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的预习,现在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个问题设计得好,先解决课文的脉络,接着找出中心句,通过中心句来展开教学。
陈老师的第二个环节是“抓住关键句,自主感悟鲁迅的形象”,这一环节是重点。陈老师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读自悟,各小组根据任务清单,找出文中小故事里的关键句,并写出自己的感悟,陈老师在各小组巡视指导,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地在字里行间感悟,不时还在纸上沙沙地记录着,整个课堂此时是灵动的、温馨的、和谐的。
大约过了10分钟左右,各小组的合作基本上完成了。陈老师要求各小组进行汇报。第6小组的同学手举的最高,他们的汇报是这样的:经过小组合作讨论,我们小组成员一致认为:《笑谈水浒》这个小故事里面伯父对我的批评这句话说得非常幽默:“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委婉地道出伯父对我读书不认真的批评。陈老师对第6小组的发言给予了肯定。接着把这段话出示在课件上,让大家进一步地品读、推敲。就这样小组汇报,老师点拨、升华。我认为小组汇报就是一种对文本的理解,老师的点拨就是对文本更深入地引入。当有小组汇报到伯父救助车夫的句子,学生对里面一连串的动词理解不到位,陈老师把这一段投影出来,让大家品读,找出动词并推敲意思,陈老师还相机叫学生进行仿写,写完叫生展示,这里既是对动词作用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完成了目标任务:用一件具体的事来写人,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汇报完毕,陈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总结。通过对这些小故事的理解,可以看出伯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们很自然地找出文中的最后一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
最后,老师引导同学们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伯父逝世了,从哪些地方体现出人们对伯父的尊敬和爱戴?学生品读句子,得出“人多、挽联多”,突然伯父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结尾总结收获时,陈老师叫学生上台小结,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把文章的脉络重新梳理了一遍。当下课铃声响起时,课文已接近尾声。
这节课可谓是一节挺成功的课。老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对目标的准确把握都恰到好处,小组合作,抛出任务清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老师引导、点拨,真正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
总得来说,透过听课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以人为镜,才能够体察自我的优点和缺点。透过听课学习别人的长处,透过听课,反思自我,才能不断进步,这也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今后我将透过这条捷径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来帮忙我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