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起因
你有做时间记录吗?2018年9月,当初在100天精时力训练营里认识和学习了用Atimelogger这个APP来做时间记录。一开始很新鲜坚持了几个月,然后就开始出现经常漏记的情况。
当时就很气馁,想补记但是又记不起来那段时间到底做了什么的时候,就开始怀疑自己做这个到底有没有用,记了几个月的数据,千疮百孔,我也懒得看(实在看不入眼)。当一鼓作气的那股劲退下来后,这时出现自我怀疑就很容易造成习惯养成失败了。
后来还是断断续续地记了两、三个月,最后完全放弃。每当听到朋友们“嘲讽”的发问:“你的时间记录,还好吗?”就捂脸尴尬呀。
02 症结
直到后来我翻看崔律基于精时力训练营课程写的书里,找到关于我“症结”的一段原文: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 P96
(2)最常见问题:漏记
随时随地地做记录,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因为它要求我们养成一种新的行为习惯。
举我的经历。尽管因工作刚性需要,我必须要记录时间。但在初期也有遗漏记录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有时太忙了,邮件一封接一封,任务一件接一件,像个陀螺不停地转,就顾不上记录了。
好在,我们有个截止时间——月底。每个自然月结束后,财务人员便会来催时间记录。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遗漏的时间总是需要补的。于是,每到月底,就会出现疯狂地查阅电子邮件、通话记录、会议记录等来补记录的情况。(两个点:有截止日期,所以能帮助不放弃记录;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习惯,用补记的方式来应付)
但是,这种补记录的做法除了要额外花费时间以外,还有一个不利地方在于:所有补记出来的时间总是远远少于实际支出的时间。比如,某一周明明特别忙,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但是补出来的记录却只有6小时。为什么?因为能补记的时间都是有“痕迹”可查询的,而很多工作是“无痕迹”的。例如,客户打我手机是有通话记录的,客户打座机却是无通话记录的。若每个电话15分钟,一天漏记10个电话,等于漏记150分钟(2.5小时)。还有很多查阅资料、讨论等时间,这些都很难被回想起来
记录的时间少了意味着什么呢?对,意味着向客户请求的账单金额少了。所以,经历过几次因为太忙而没有及时记录时间的“惨剧”后,我便下定决心,必须随时记录,必须要杜绝补记。
其实,在养成习惯后,时间记录像呼吸一样自然,处在自动驾驶的状态,不会再有漏记的情况发生了。但不瞒大家,据我所知,许多计时收费的律师们虽已记录数年,仍有补记的情况发生。时间记录不易但也不难,端看我们对自己的要求。
这段原文,讲到了把时间记录做到“随时随地记录”境界的难点所在。
诚然,我们知道,要做到随时随地记录,其实就是把它养成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出现漏记的情况。
而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原因有二:
1、一般人没有记录的显像目的,不能清晰地认识记录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崔律因为是律师,所以要通过每月上交时间记录给财务来赚钱,所以目的清晰明显,并且有每月结算的硬性时间规定。那么我们记录时间,如果纯粹想着是为了培养“时间意识”这种摸不着的东西,势必在持续动力上要大打折扣的。
所以我们可以规定自己,把每周作为一个时间节点,将周数据导出Excel表格,每月形成月数据,统一分析你最近想追踪的项目。当然今天我们先不讨论数据分析的具体方法,总之要形成一份看得见的“报表”,让你每天每时坚持积累的成果能够看得见。
2、另一个难以养成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每个人都让自己处于超级忙碌的状态——不只是工作任务多,一件接一件让我们像陀螺不停地转;还在于外界信息的爆炸输入,让我们无暇主动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经常处于“自动驾驶”状态。
03 解药
书中在随后的章节给出了解决难题的具体建议: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 P97
初学者难免有漏记的情况,我的建议是:
(1)每天三次检查:中午吃午饭前,检查上午的记录情况;傍晚下班前,检查下午的记录情况;晚上睡觉前,检查晚上的记录情况。若发现遗漏,趁记忆新鲜,及时补记。注意,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每天三次确认与补记,但不能每天只在晚上睡前补记和确认。因为那样的话,99%的时间都是不准确的。
(2)新增一个名称为“漏记”的小项。如果发现遗漏记录,但又实在想不起来那段时间做什么了的话,那么就归入“漏记”。这样,一周、一个月下来,我们知道自己漏记了多少,有助于提醒自己及时记录。
(3)每当开始日清单上的任务时,同时开启时间记录;或者,在给日清单打钩任务时,记录刚结束任务的花费时间。
(4)给自己建立激励系统。例如,可以在网上购买1张“100天倒计时日历”,贴在墙上提醒自己。对于每天无遗漏的、每周无遗漏的、每月无遗漏的,设置不同的奖励。
切记:一旦发生漏记,那么这段时间便失去了统计和分析的价值,实际上等于被浪费了,后一节详述。
作者崔律在这方面给出了一系列很好的建议,帮助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补记行为,从而慢慢养成习惯。但是这是一个长期且磨练自己的行为,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可能有的人会难以掌握(就好像当初的我一样)。
所以结合以上所说,我建议首先要显像化自己记录的成果,并按照习惯养成的步骤,把书中给出的建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分5步走,求稳不求快:
第1步,通过给自己一个“周结日”的要求,让自己必须每周日导出一周的时间记录数据,哪怕是补记,也要记满7×24小时;
第2步,尽量减少补记的频率和时长,可以用每天午傍夜3次检查的方式进行统一补记,也可以事后想起来及时补给,这样子每件事情的记录最长不能延时4小时;
第3步,当习惯进入行为固化期时,此时需要适当的奖赏来让它保持稳定,奖励也要循序渐进,最初的奖励是新增一个“漏记”的小项,当漏记比前一天减少时,就设置适当的奖励;
第4步,当漏记能够偶尔一整天都被消灭了,就可以像拆页中建议的,贴一张100天倒计时日历,对无漏记持续天数的长短,设置不同奖励(每周、每月等);
第5步,当你能完全消灭漏记(此处对漏记的定义是补记也想不起来做了啥事)了,此时可跟日清单绑定使用,也就是说当你切换日清单的一项任务时,就记录相应地时间。反过来说,当你点击一项时间记录时,也要看看是不是正在按照原定计划执行日清单(如果不是原计划,请及时调整)。
04 炼成
说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后的效果吧。
搁置了时间记录后,到了2019年9月份,时隔一年,我参加了第二期100天精时力训练营,当时最在意的,也就是其中的时间记录课程,我想着:“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站起来!”,这次训练营,崔律对于如何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行动的优化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我也意识到了记录不是目的,如何通过记录改变自己的行为才是关键,我更加注重记录时的备注信息,和时间准确率,然后过后对每周数据进行表格分析。
12月份开始,我甚至去课程之外的地方专门学习了Excel表格的基础操作以及时间记录数据的分析方法。这也让我的时间记录数据更加可视化、产品化。我做出了周报、月报,每周的特定目标折线图,每天24小时的趋势图等等……
时间分析图果然,这种带着目的地记录之后,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已经没有漏记的情况了,而且,即使是偶尔的补记,我也一点不觉得挫败,而是当成一种“不就是加班晚了不按饭点吃饭么”的感觉。
现在,我的时间记录已经累计了6个月,我相信自己的第一份年报也会很快顺利诞生。也许柳翁用了21年才让自己的时间统计法趋于完善,我也会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让自己的这套系统尽善尽美。不过最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因为,
我已经形成这个“呼吸”般的习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