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应该是相互尊重,理解,遇有问题,彼此间真诚对话沟通。不应将自己的生活喜好强加于子女身上,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我的老父亲,我是家中独子,按说父子之间关系会很亲密,可很不巧的是,父亲是个完美型人格特征的人,容不得别人做事有半点瑕疵,小时候,每每做一件事情,他都是以大人的口吻在一旁“指点江山”,而我则在他教导下努力认真完成任务,生怕出一点纰漏,引来他的大声喝斥,其间“胆战心惊”的惶惑感,只有我懂,所以一直以来,我不太亲近我的母亲,当然,这或许也跟父亲不常回家有关,父亲一直任职矿务局,每月也只有周末回家,现在想想,每当父亲一到家,那种“窒息感”如今还犹为真切,不只是我,我俩姐也有这种感觉,总之小时候,父亲与我们向来不苟言笑,我们都很怕他,生怕有点闪失,引来他的怒号,还很清晰记得上三年级时,饭桌上我与父亲的一次对话,那天,村上一老人出殡,丧歌的旋律,我很喜欢,便随口说道:怎么结婚时不吹这歌,没想到,父亲刹然间勃然大怒,破口大骂我不懂事,我一时很是惊惧,不敢作声,强忍流泪默默吃饭,其实,这样的事例很多,更要命的是,父亲对此毫无察觉,好不容易周末有与儿女团聚的时间,他还强求我们认同并学习他的“生活习惯”,比如挤牙膏,非得由底部往上挤,比如用完肥皂,非得用毛巾把肥皂擦拭一遍,村上也都知道父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很多,背后也都会调侃我们姐弟三,听着很无奈,当时小,也只得顺从父亲,有时就算我有声无声抗议,父亲也毫不领情,稍有不从,便怒目相对,或破口大骂,我不知道父亲当年是不是有意培养我们的生活习惯,但现在回想当年的情形,那样的教子方式,我很不以为然,当然,今天的我,身为人父,大儿上高中,小儿才四岁,有时也会反思自己与父亲说话方式的不对,但却总克制不了自已,对父亲总有种敌对抵抗情绪,究其原因,我想,今天的我与父亲多有言语不和,或许多半是他当年种下的果。借由我与父亲之间磕磕碰碰,我以为获取良好亲子关系,首要一点,子女从小应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过早与父母分离,彼此间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难免双方由于不理解带来沟通上的困难。其次就算偶有分离,回家后,也尽可能与子女分享生活的快乐,而不应将自己在外受的怨气,随意撒向子女,让子女成为盛装父母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再次尊重子女的独立空间,子女也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活法,而不是父母手中的一段木头,想怎么刻就怎么刻,只为让自己满意。
溺爱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既便是不合理的要求,也不加节制,它不是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为前提,这样的爱,不是爱是害,反倒是好心办坏事,阻碍了孩子的成长,而真正爱,是以孩子的成长需求为前提,要知道,成长是孩子的事,切不可包办代替,甚至还要付出点代价,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自由探索是孩子自己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