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勉做过开封尉,在任期间,曾暗中放走了一个很讲义气 的死囚犯。后来,李勉罢官,到河北游玩,偶遇死囚,死囚欢 天喜地的把李勉迎回家,大加款待。晚上死囚和他妻子商量: “此人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他的妻子也说: “你说得很对,理当如此!”死囚问:“可是,拿什么来报答他的 恩德呢?”其妻说:“一千匹布可以吗?”死囚回答:“太少了!”提得:两干有怎么样这论,心不限 万一!”其妻踌躇半响献计说:“像这样,还不如杀了他,怎么 样?”死囚立马动了心,说:“很好,就这么办”
这个故事,听上去似乎不合情理,开始还在讨论如何报恩 的死囚夫妻怎么会一下子滑向杀人的深渊,这究竟是什么-种 心理,导致这种翻天覆地的转折呢?
狄德罗说:“感恩是一种负担。”这种精神上的负担,一般 来说摆脱的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知恩图报,另一种就是忘恩 负义。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其实际作用都是为了摆脱感思的 负担,在精神实质上毫无二致。施恩者虽然物质和精力有所损 失,但由于对他人付出了帮助,因而在精神上获得了抚慰和心 理上的快乐。而受恩者在精神和心理上却总是处于劣势。一旦 地位发生变化,受恩者一定会谋求恢复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平衡。 马克·吐温说:“报恩和背信是同一行列的两个极端。”就是这 个道理。
古人说:“大恩不言谢”,这在胸襟宽大的人来说是一种境 界,他们“不言谢”,是因为他们做好了用生命报恩的准备。而 在小人心里,“不言谢”是无法谢。他们既不愿付出自己的生 命,又不愿总背着负担。因此死囚夫妇为了摆脱对李勉感思的 一忘恩负义! 负担,选择了另一种摆脱负担的方式-
与“忘恩负义”相对的就是“士为知已者死”。我们固然提 倡有恩必报,不做忘恩负义的小人。可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 餐。在接受别人恩惠时,我们是否也该有所判断呢。有句话叫 “有心行善虽善不赏”。为何“不赏”?是因为行善之人“有心”为之,就是说他自身存在目的性,“行善”只是为了利用受善人 的报恩心理。“士为知己者死”其实质就在于用自己的生命来换 取精神上的平衡,因为靠他们个人的力量,他们实在无法忘思 负义,既然他们连忘恩负义的选择都没有,只有以死报恩。而 施恩者要的就是这一结果。
信陵君率领门客往赴秦军,却因七十多岁的侯赢不能随从, 就“恨之往返也”。当侯嬴说“自君出发之日起,计君至北营, 当北乡自刭以谢公子”,信陵君才兴冲冲的离开。而荆轲也正是 为了报恩,在太子丹的一再催促下,虽然等待帮手未果,但却 贸然出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吴起爱兵的故事广为流传。有一次,吴起亲自用嘴把一个 小兵腿上的脓吸了出来。围观的人无不感激涕零。小兵的母亲 知道后竟然悲痛欲绝地哭了起来,人们大惑不解。小兵的母亲 说:“吴将军也为我的丈夫吸过脓,所以我丈夫奋勇杀敌相报, 很早就为将军战死了,现在,轮到了我的儿子,我怎么会不哭 呢?”人们还是不能理解,老太太说:“将军为一个小兵吸脓, 小兵除了用生命,还可以用什么来报答将军呢?”
拿破仑爱护士兵也是出了名的,但他私下里也承认,十兵 在他眼里,不过是炮灰而已。那么,拿破仑为何爱护士兵,恐 怕他就是为了让士兵们能奋战沙场,落得个“士为知已者 死”吧。
话说信陵君救赵后,赵王自郊外迎接。唐雎告诫信陵君说: “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并 认为信陵君此次对赵王的大恩大德,就属于不可不忘之列。信 陵君听从了唐雎的告诫,在充满感激之情的赵王面前,始终不 以恩人自居,表现得非常谦虚。很多人分析,唐雎的告诫只是 人格和道德上的教训,但实际上,唐雎实在是为了信陵君的安全才不得不如此。因为,让操着生杀予夺之权的赵王感到感恩 的负担,那么后果可想而知是危险的。漂母于韩信不过一饭之 恩,韩信却终生感激不尽;韩信于汉高祖功劳盖世,高祖却乐于 听到他的死讯,“恩生于害”至此相信已能让人多少有些了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