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年龄没我大,但它的涵养却比我大很多。
它就是一款性情沉静的文化应用,无论是我慕名而来,悻悻而去,它都如我总想溯流而上在水一方的伊人,在我的世界里,安静地等我。
简书,像一座永生在我心念中的一座郁郁小岛,在这个人心浮躁世心逐利的世界上,它清新脱俗性情,浓郁的书卷气息,可以让每一个追逐疲惫愿意于此休憩的人,静下心来,以文学的应有之义,品味眼前的世界,重新审视彷徨在围城当中的自己。寻找思想围城的出口。
义与利,谁为重?因与果,谁为轻?一个人,无论是行走在社会,还是追寻于思想,犹如我们曾经的1840、1931、1937、1949、1966、1979和2022这几个特殊的历史年份,都是让我们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如果把自己放到历史与现实这一系列大背景下,而自身有恰好生活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做为大国中的一个普通庶民,自己又该如何理解?如何思想?如何适应?何去何从?才不至于被这个一日千里的时局所淘汰?
我从19年来到简书,那时还很年轻,如今我安已知天命,得失不惊,生命从容。在曾经,我也亲历过简书风云激荡,汹涌澎湃过过与简书人同样的豪情万丈与云起潮平,唯独没有改变的,与生俱来好动不居的思想灵动与崇尚不拘一格的自由性情。
文学,是神交万物的灵动,是春天种子破甲,是生命思想的交汇,是善良与文字交响跳出的和谐舞蹈,是行走在黑暗里的一只只光亮不同的火把,是抖落庸俗的圣洁之花。
我知道,与文字结缘,是前生的相与。与简书相遇,更是我今生的幸运。这种缘分,是冥冥之中吸引。这种幸运,更丰盈了我情思的空白。如晨光中的朝露,如原野上的野花。虽然普普通通,尽管微不足道,但它一样在自己存在的有限的时空里,感受过春天的律动,万物的生发,和生命的贵重。
如今,喧嚣已去,潮已退却,心浪潮平,物是人非,有很多曾经幸会过的很多人,多已不在。而我,依然痴心不改,有时如起落的激流,有时如钱塘的回潮,奔涌着还在。只不过现已成为一位在江渚上坐看潮流激荡的白发渔樵,听潮的观众,生命的歌者。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文学如斯,古今如此,人文近似,岁月如流。
历史,总要向后看,人总要向前走。而在历史中留下的,就是证明一个人曾经活在这世间的思想。有生活的挣扎,有思想的彷徨,有围城的绝望,有人世的无奈,有世态的炎凉。
思想,是一个精灵。文学,是一对翅膀。人来人往,其势如潮,此起彼伏,都要以文字传导的方式,留在这孕育巨澜而又平淡如水的简书上。或予隔绝,或以点燃,只待炸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