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街上节日氛围浓郁,年轻人扎堆欢闹着,孩子们期待着一觉醒来圣诞老人的礼物,一片温馨热闹的景象~~~
相对于外面的热闹,我更喜欢安安静静地聊天,聊聊最近看的一本书吧。前两周朋友推荐了一本书《顽皮的孩子是天才》,看完颇有感触。
这本书的作者来自美国一对母女狄波拉·塔尔梅奇和杰米·塞勒,她们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经验方法,文中说的顽皮孩子指的是比普通孩子更难管教的问题儿童。比如孩子一天到晚动个不停;有睡觉困难症;很专横;情绪易变等等。虽然是这样,但我觉得这本书的观点适用每个家庭和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程度的顽皮孩子,在性格某一方面或者某个特定成长阶段。
通常我们也认为,顽皮孩子的性格都是外向的,其实不然。
从小的我貌似跟顽皮孩子搭不着边,是个特别“听话”的孩子。学校家里的教育也是要我们做个听话的孩子,不顶嘴,不挑食,不忤逆,不反抗。殊不知,外表的听话,滋生了内心的超级反叛基因。
在父母看来,我们是乖乖长大了,管教也轻松,其实代价是压制了孩子的很多天性,失掉了和孩子平等沟通,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乐观的情况是孩子成年后理解父母的做法,达成谅解。不乐观的情况是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就偏颇了人生方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顽皮宝贝具备很多特点,有强有弱,有优有劣,在每个孩子身上的体现各有不同。看完本书并结合自己和孩子的成长体验,想与大家分享一二。
不给孩子贴标签
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在训斥孩子的时候这样的语言,“这个你不行”,“这孩子就是手脚不干净”,”太内向了“......这就是典型的贴标签。
小时候我也一度认为自己不会说话,说不好话,而且什么都做不好,自卑又内向。这些都是有意无意中被贴上的标签。
当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被贴上标签的时候,这就很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他会默认这种标签的属性。不好的标签,会让人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当然,不管是正向还是负向的标签都不建议,有多少孩子被误在了聪明和神童上。最好的方法是撕下标签,就事论事。
书里提到的顽皮的概念,也是基于不给孩子贴上负能量的标签。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但每个孩子都会存在顽皮基因,它可以用过引导和交流获得改变,不是不可逆的。
给孩子一个正面的称呼
书中说到,给孩子换一个正面的称呼,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语言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敏感的人也可以说是心地柔软,固执和坚决坚持比起来更具有消极色彩。如果我们每天都用消极色彩的名字来称呼孩子,不但自己,孩子的情绪都会被感染,也知道了别人是怎么看待他的。
小时候,农村里有很多大人对小孩的称呼很晦气,很多不雅不吉利的称谓挂在嘴上,说起来是取了贱名好养。但这种语言氛围给孩子带来很不好的体验,包括言辞里其他的晦气语言,严重的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阴影。
对于孩子的称呼,我会随着心情而定,平时一般会去掉姓称呼大名;心情舒缓开心的时候会称呼单个名字;在道晚安或者早上起来的时候,突然会随口而出宝贝蛋,小乖乖之类特别歪腻的称呼。每当歪腻称呼的瞬间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有一种温柔的磁场,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
除了语言上,孩子小时候,尤其是男孩子,多一些肢体上的接触,比如拥抱,亲吻额头,拉手都能很好传递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前几天还和朋友讨论过这个事,我们小时候都属于与父母保持距离的那种。从来没有在爸爸的大腿上撒过娇,也没与父母勾肩搭背逛街。现在想起来,内心不无遗憾和缺乏安全感。
不要吝啬你的表达,好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称呼和大大的拥抱吧!
黑皮哥幼年的成长经历整体算温和的,也就是说他是个生性比较乖的孩子。但是在他的性格里,也经常有不容易排解的强烈情绪。
将强烈情绪重新定义为热情
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晚饭中受到批评,他掉着眼泪不吃饭,呆呆地坐在饭桌边一动不动。我们没理会,觉得一会儿就没事了,没想到他这一坐就是三个小时!等我把碗筷都收拾干净,地扫了拖了,还出去溜达了一会,回来他仍然保持着一个姿势,跟个泥塑一样。那一下子把我惊呆了,好气又好笑,这娃也太有毅力了,能坐这么久保持一个动作也是不容易啊!
顽皮孩子的情绪容易波动,起伏大,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目的的时候经常会以狂风暴雨的形式发泄出来。
其实情绪强烈并不是一件坏事,正确引导的强烈情绪是可以作为一种优势的,它可以为生活增加额外的深度,维度和兴奋感。比如在体育运动里,高强度的情绪会让你更加专注,提供动力和激情,并且取得成功。
情绪强烈的孩子在自己认定或感兴趣的事情上,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并富有旺盛的精力。在群体活动中,可以发挥优势主动权,从而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当务之急,我们要做的是以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方式来控制和引导孩子的强烈情绪,把劣势转变为优势。
牢记你想要的结果
当孩子挑战你的权威,快要开战的时候,牢记自己的目标——你最终想要的结果是什么?你就会清晰知道该采用什么解决办法。
上个月家长会,老师布置每个孩子写一封信,把想对爸妈说的话写出来。我收到的信里,黑皮提到顶嘴一事,埋怨我不准他顶嘴,反问我如果外公外婆在你要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让你闭嘴你会是什么想法?
虽然对于孩子给的差评心情极差,也很委屈。但后来仔细想想,顶嘴这事,暂且不论顶的内容是什么,谁对谁错,很多时候,气头上的我们,觉得作为大人的权威性被侵犯,于是以高八度的嗓门或强制性的手段让孩子闭嘴。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对话。孩子迫于父母的威严暂时闭嘴了,但内心始终是口服心不服。小时候的自己,不也是这样想的吗?
顶嘴之类的事情,也许今天只是为了一个不好的生活习惯引发的,也许是作业拖拉引发的,无论什么原因,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养成更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吗?吵架和训斥并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结果。想到这里,对于孩子的顶嘴,好像可以冷静下来思考三秒钟,而不是为了一时脑热,非要大动肝火,互相伤害。
将专横扩展成领导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做事方式,包括孩子。
我们平时可以看到很多专横霸道的孩子,喜欢控制别人,擅自决定。稍有不如意,就对父母耍赖发脾气。随着年纪增大,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他们更加不喜欢父母插手管制自己。这不仅仅在大孩子身上体现,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想甩开父母双手独立行走了。
黑皮从小外婆外公带得仔细,衣食住行给安排得妥妥当当。但他仍然不是个粘人的小孩。幼升小,搬了新家有了自己的房间,他很顺利就过渡到一个人睡。随着年龄的增大,黑皮对于一些事情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意见。
今年夏天,我们一家带着外公外婆去三清山玩,到的当天晚上趁有时间,准备实地看好明天上山的路线。本来好好的黑皮突然间不高兴了,闷声不响在用情绪反抗。我们都一头雾水不知道发生什么了,后来旁敲侧击询问了才知道,原来在两条分岔路的选择上,外公倾向A路线,黑皮倾向B路线,然而大部队跟着外公走,并没有听他的。他丧失了控制游玩路线的主动权,最终爆发了情绪。
后来在跟外公外婆说明情况后,我们把游玩路线的领导权交给了黑皮,他拿着地图,走在前面领队,并决定着每个分岔路的方向选择,没有压力的大人们也自得其乐。一场差点爆发的心理战役就此化干戈为玉帛。
其实孩子的能力比为我们想象的更好。在保证安全的大前提下,父母应该要放开更多权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些生活技能既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家长又可以松口气,何乐而不为呢?
研究表明,减少孩子们问题行为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积极的强化而不是消极的手段去试图削弱他们的行动欲。
看完本书,我们仍会觉得,养育一个顽皮宝贝并非容易的事。发现问题不要躲避和焦虑,而是把问题往好的方向去引导,也许顽皮宝贝的劣势就变成了优势。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身为父母,我们要学会享受这个养育过程。
累并快乐着,这应该是与孩子一起成长最贴切的体会吧!
微信公众号 衣路童行(与你一起分享儿童时尚生活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