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梦里还在跟孩子一起排剧,直到把所有孩子送走才体会到身体的疲惫,从共读剧本到背台词,从角色竞选到排演,个中滋味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这段穿越之旅真的有点艰辛,可看到孩子在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陪孩子谢幕的那一刻真的是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这里借魏智渊校长的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为什么是童话剧?
一、教育本应为明天而准备,悲剧的是,教育事实上一直生活在过去。因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家长,都习惯以自己接受教育的形态,去想象和要求今天的教育,这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里,是不可思议的。举个例子,作为七十年代人,在我的小学时代乃至于中学时代,阅读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现在想想觉得很滑稽,上学不就是读书吗?),那些小说、散文、诗歌,都被当成“课外书”,要予以没收和销毁。丰富的生命被用来完成一件事,做题,做题,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今天的工作能力,相当大程度上来自于当年父母的宽容以及自己对阅读的坚持。是阅读和写作塑造了今天的我,如果当年这些被家长和学校教育剥夺,我想象不出自己今天会是一个怎样平庸的人生?但是今天,阅读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中国人似乎才发现,自己的民族,已经是世界上阅读数量最少的民族之一了。所以,南明教育提出海量阅读的概念,也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认可和热烈支持。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为了这个进步,这个社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这还不够。在今天,高等教育已经普及。上任何大学,都并不代表端上了铁饭碗,一生衣食无忧。这是一个创造的时代,需要培养出真正适应这个社会的人才。如果继续延续应试教育的模式,等孩子考上了大学(哪怕是名校),毕了业,也常常会和许多父辈一样,拥有的,只是平庸的人生。相反,今天拥有丰富的校园生活的孩子,今天能够在校园里全面发展自由创造的孩子,将可能比那些延续父辈学习方式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上好大学的机会,更有当下的竞争力。重要的是,更具有未来的竞争力。而且,这种丰富与自由,这种灵性与舒展,还将成为孩子一生幸福的源泉。十年披荆斩棘,十年孜孜不倦,南明教育用岁月酿造出的全人之美课程,本质上,是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人。不要让今天的不理解,成为妨碍孩子未来的绊脚石。
二 、什么是童话剧?童话剧是一种综合课程,一段穿越的旅程。它并不简单地是一场演出,对课程来说,过程比演出本身更重要(这是许多模仿者意识不到的地方)。一个完整的童话剧课程,包含了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步:选择合宜的童书,并进行改编。 第二步:共读是童话剧课程的核心部分,也是最耗费时间的部分。所有孩子都要经历一个深刻的穿越,去领会一本书。这不仅仅是指对主题的深刻理解,与人物的深度共鸣,还包括对童书所显现的世界的一种整体性领会,对诸多细节有秩序的浸染。在共读过程中,孩子就要练习朗诵。 第三步:学习和练习剧本。共读是一个集体穿越的过程,学习和练习剧本的过程,则是一个相对个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通过练习,尝试各种角色。在反复的尝试中,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孩子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生命气质相近的角色,但也有可能(有时候是老师鼓励),孩子去挑战与自己生命气质完全不同的角色,以拓展自己的生命感受。 第四步:竞选角色。这既是一场自由竞争,但也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进行微妙地调控,以平衡机会。为了竞选角色,孩子就“不得不”大量地背台词,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动的浸染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朗诵能力,对角色的理解,对主题的把握,都会获得一个较大的提升。 第五步:排练。排练涉及到诸多与舞台有关的技术,但比一切技术更为核心的,仍然是孩子对角色的理解,以及如何用声音诠释这种理解。在这一环节中,还涉及到舞蹈编排等诸多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练习。而且,无论竞选角色还是排练,对于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都是重要的考验和练习。 第六步:演出。这是课程的终结,是“庆典时刻”。当孩子闪亮地登上舞台,去调集全部的能量去完成最终的作品,谁不为之激动呢?而对孩子和老师来说,演出是辛苦的,但更是一种奖赏。通过这种穿越,一本童书灵魂性的东西已经进入到了孩子内心,化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
三、童话剧能从多个方面深刻地改变孩子。著名作家王尔德有一句名言:“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从古希腊时候起,戏剧表演,就是公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以生动的方式告诉观众,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戏剧也以突出的方式,将生活中的重大但隐秘的冲突揭示出来,帮助观众理解冲突本身的意义,以及人应该如何抉择。通过戏剧,观众不但得以理解生活,而且得以净化灵魂。那么,我们的孩子,径由什么来理解生活,理解自身?很多时候,他们是潜意识地任凭功利的粗糙的形象来塑造自身。当红的歌星或影星、暴发的邻居、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更多的,是自己的父母。当然,对某些孩子来说,甚至那些坏人,都能成为自己的榜样。传统的教育,在这一部分是缺席的。任凭孩子的生命被良莠不齐的东西涂抹,直到面目全非。童话剧课程,就是帮助孩子树立自我镜像,理解自我、周围世界以及种种道德或心理冲突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无数的童书和诗歌的穿越,数部童话剧的穿越,最终将点点滴滴地但又在某一刻决定性地塑造孩子。这就是“生活模仿艺术”的含义。不同的童话剧,不同的角色,帮助不同的孩子认识自己。同时,这也是一个理解别人的过程,是一个使班级成为共同体的过程。
四、童话剧会影响学习吗?只要你不把童话剧本身当成更有意义的学习,而将学习视为一种机械的往大脑中堆积多数无用只供考试提取的东西,那么,童话剧确实“影响了学习”。但问题在于,今天的考试也处于变化之中,越来越趋向于考查能力。以应试的方式,孩子越学越累,而且往往导致大量的厌学的情况。相反,包括童话剧在内的有意义的学习,将会给孩子生命以全面的、丰富的、有益的营养,而且,更有利于孩子的持久发展,包括在考试中的竞争力。而陈旧过时的教育观,不但损害了孩子的未来,甚至不利于孩子当下的发展,更何况支付的,是幸福的代价。当然,童话剧这一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在被模仿的过程中,也存在异化的现象:将童话剧误解为戏剧表演,淡化甚至忽略了精神穿越的过程,造成了表面的热闹而实际上孩子收获有限。孩子激动的,是经过艰辛的努力(排练),最终获得了演出成功,赢得了掌声。
一波剧照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调皮可爱的小猫们,排练过程可谓是鸡飞狗跳,抢话筒,在舞台上不知道该站在哪里,乱蹦乱跳,到今天看着她们画着可爱的猫须,绽放笑脸的那一刻,心是暖的。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三个小旁白台词上没少下功夫(今个小旁白在我身边一直在要话筒,我晕的还在满场的找,直到小蒲公英提醒我:“张老师,她就在你旁边。”)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 小狮子和旁白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 蒲公英第一部童话剧—《图书馆狮子》每个角色孩子都在用心投入,对于初次排练的小蒲公英来说,童话剧要走向成熟,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过程,我相信也是家长们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在六年的穿越中,孩子们的身体将逐渐地舒展,孩子们的精神将逐渐地走向深邃与自觉,一个懵懂的孩童,最终将有可能成为卓然独立的少年。为了这一切,老师们经历了种种辛苦,但我相信,岁月终将证明,这是值得的。
我们的大合照再一次要感谢守护蒲公英家园的每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