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2-2中可以看出,这个模型由三个部分构成:1.当初是怎么定的,也就是“预期”;2.现在做得怎么样,也就是“结果”;3.将“预期”和“结果”放在一起评估、比较,如果存在差异,那么就分析其中的原因,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选择合适的方案并拟定行动计划。
不难发现,这个源自定义的模型涵盖了复盘“五反”作用机制中的四个:反馈—反思—反本—反应,保证了模型不失复盘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将其称为“复盘的本质”模型,这是对复盘定义的核心要点的提炼。
围绕复盘的本质,复盘方法得以逐步细化。不过,这也导致分步骤的复盘操作方法变得更复杂,每个步骤都将包含很多知识点,并会延伸出各种方法、工具和诀窍,这会让我们陷入局部的细节中而失去整体视角,见树不见林。提炼核心要点则有助于我们时刻把握住复盘的本质,任由其变化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当我们在复盘时遇到
了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往下做时,可以回到这个模型上来,找到自己当下所处的位置,整理思路,然后继续往前推进。
对于复盘的本质,我们还可以从“想到—做到—得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来理解。
当我们接到一项工作时,在没实际动手之前,通常会先想一想,比如为什么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以及预测将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来解决等,这些都属于“想到”。然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初步的想法来开展工作,这就是“做到”。做完之后,我们会审视最后的结果:究竟“得到”了什么,是否实现了当初的预期呢?如果实现了,那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自己做对了哪些事情及其原因;如果最终的结果与当初的设想有差距,那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根本原因,发现具体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提升,并讨论和提出新的优化方案,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们都希望想到的都能做到,做到的都能得到。实际上,“想到但做不到”“做到但得不到”,甚至“想都不想就直接开干”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在做的过程中以及做完事情以后,一旦发现“三到”的链条断了,就应该及时停下来复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