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杜牧
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寄托方式,而每到这个时节,老天爷似乎也感应到了我们这些尚在人世界的人们对去了远方的故人的思念之情,总会下点小雨,而下雨从古至今总是用来渲染那么一丝丝的哀愁与不舍,古人也总是用雨来烘托别离、思念之情等等。
如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等都是表达离别、借雨的气氛更添哀思的情感。
那雨有没有表示豁达的时候呢?也有。比如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初读到的时候就钦佩于苏东坡的大气与宠荣不惊的态度;还有岳飞大将军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可不是小女儿的忧愁,这是伟大的家国情怀。
所以,雨总是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情感,人们最喜欢用雨来或暗示或直抒一些说不出口的、难以忘怀的情感。尤其是清明时节的雨,小时候第一次读到杜牧的这一首诗便再也没有忘记过,但年幼的自己并不懂何为清明,更不明白清明对于许多人的意义何在。

随着年岁渐长,逐渐理解了清明的含义,这是对逝去亲人或好友的追忆,是寄托、是怀念也是祝福,祝福在另一个世界的他们也要过得幸福。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带着鲜花去扫墓,诉说着那些相思之意,这就是清明被赋予的意义,因为大家在那一天可以放下手上的工作、暂停自己的生活,与另一个世界的亲人或好友说说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想念。
而今年的清明节又显得格外不同,因为疫情的爆发。整个春天我们都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所有人停止了社交、停止了旅游,宅在家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唯有一群人例外——医护工作者。
他们成为了勇敢的逆行者,深入疫情重灾区,用自己的生命为人们筑起了生命的防护线。所以今年的清明也成为了哀悼抗疫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日子,这是一场重大的“战役”但我们终会成功。
春天总会到来,因为有这样的一群人,把自己留在了寒冬,只为了让更多人迎来春天。虽然是“雨纷纷”,但雨过终会天晴,愿山河无恙,愿风调雨顺,愿国泰明安,我们翘首期盼这一天的回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