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
今天开始学习张萌的第六本(最后一本)作品《从怕学习到爱学习》,这本是关注家庭教育的书籍,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
如何让孩子拥有独立的思维和自我意识呢?意识觉醒和思维独立是每一个个体在成长中必须拥有的,孩子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不论家长多么用功地去辅助他们,都是白费力气。这就是很多家长都觉得教育特别难实施的主要原因。
在本书中,作者总结出孩子需要培养的“四力模型”,包括自主学习力、多元思维力、高效行动力和持续竞争力。这四力模型延伸出自主思维、成长思维、平衡思维等21种思维,构成了我们这本书的详细脉络。
在本书中,作者聚焦985、211名校以及全球知名企业共同青睐的超级人才标准,帮助家长提升孩子的四大核心学习能力,培养孩子的21种多元思维;也希望通过书中介绍的这一套高效学习方法,家长朋友们能让孩子们不只关心考卷上的分数,更能让孩子领跑未来人生,演绎无限可能的人生。
2、春幸启发:
孩子的成长好坏标准是什么?矛盾点在于家庭、学校中家长、老师、孩子各有想法而共识难以达成。
这本书写的很多方法和道理都挺好的,通过分为四个核心能力和多重思维,将培养孩子的这件事情模块化、具体化,对于理解培育孩子是有帮助的。
启发我的并不是书中的这些模块和方法,而是一个疑问:孩子成长的时候关注的和家长关注的是不是一回事?我想可能大概率不是。
如果迁就孩子,那就是溺爱的来由,孩子就可能从小养成骄奢淫逸的习惯;如果迁就家长,那就是强势父母的来由,孩子可能唯唯诺诺或者伺机叛逆,缺乏安全感、独立人格、决策能力。
如果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要找到孩子与父母利益结合部,也就是双方目标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知道孩子想要啥,父母想要啥,双方共同的目标。
回答这个问题,光看这本书是还不够的,应该要了解和分析孩子、父母成长心理学的书籍,结合社会学、生涯规划的书籍一起学习才会有一个综合的答案,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
父母是一条单向且无法回头的路子,慢慢培养孩子之路,将来我们可以自主选择面对与否,或者如何面对。
3、实用工具:
①如何培养习惯性学习?
什么是“习惯性学习”?说白了,就是拥有自主思维能力,也就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人的思维经历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在人的一生中的每个阶段,思维都有其特征。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把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算阶段,2~7岁是前运算阶段,7~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12岁之后是形式运算阶段。我们所说的自主思维就是7岁之后开始爆发的,在这个阶段,家长们就可以开始发力了,把小朋友的自主思维能力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家长要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安全感。
除此之外,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要从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最后,让孩子自主规划学习和生活并且承担选择的结果。
很多家长认为,人生大事上给孩子选择权就行,但当真的处于这个选择时刻,你就会感到迷茫,因为你从没有给过孩子这种机会。
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开始积累。小到穿衣,大到选朋友、选专业,家长都要给孩子选择的余地。如果怕孩子乱选、瞎选,家长就提前做好筛选和把关,可以提供几个安全选项。孩子若能选好,就能同时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选择能力。
②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个体一般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全球奖金最高教育奖得主卡罗尔·德韦克将思维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定思维;一类是成长思维。
畏难的孩子还没有建立成熟的成长思维,因为他们以“我就这样了”“我就是学不会”的固定思维去对待困难。成长思维可以使孩子处于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认知的状态,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本领,成功实现“从不懂到懂”的跨越,并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克服困难。
在了解孩子产生畏难心理的深层原因后,接下来我就详细解读如何在学习中引导孩子克服畏难心理,让孩子成功建立起成长思维。
第一,让孩子有信心而不是对他埋怨指责。
第二,是用苏格拉底式的追问,引导孩子理解、分析困难。
第三,家长要理解15%原则,让孩子明白有点儿难度是常态,说明你正在成长。
第四,问题前置,家长要提前准备,别让孩子像赶鸭子上架。
③15%法则(喜欢=熟悉+意外)
什么是15%原则呢?大家可以回忆自己小时候学习的经历。在学习时,如果接触到的全是超出我们认知范围以外的陌生知识,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容易过载,以致产生沮丧、畏难的情绪,最后很容易选择放弃。
如果接触到的全是以前已经掌握的知识,那就没什么实质性的提高。所以,每次学习最好是有85%的知识是已知的,15%的知识是未知的,这样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每次进步一点点,只要不断坚持,就能形成飞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