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第三课,更新对于内容运营的认知。
1、媒介是人的延伸,好的内容,能够入脑入心。内容为王,优质的内容本身再加上好的策划,不管知识付费的风口怎么变,好内容都能穿越牛熊、红利常在。
2、写作几乎是其他内容传播的基础。
写作之难,除了史蒂芬平克说的,难在于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今天听了袁老师的课程,发现写作之难还难在传播方面的设计。
我们不能自嗨式生产内容,这一定是一个系统思考后的结果,需要做好品牌认知定位、用户分析、传播渠道设计以及最终的转化效果分析等。
好的内容设计,会融入了心理学、认知科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的套路。所以,多多学习那些传播甚广的内容,看看他们都抓住了哪些用户心理。
3、在听到袁老师讲传播内容的4大特征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最近传播的一个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够让我传播。
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得到5分钟商学院的利润老师,写文章就很有特色,逻辑严密,并且能够用的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去阐述一些道理。比如说最近我听他课程中的一小节《如何用20小时,快速学习》
这篇文稿就把“量化”这个技法用到了极致,他是这么来拆解快速学习的:
(1)、在这20个小时中,先用5小时来大量泛读,读什么呢?读10本书,这10本书的构成是怎样的呢?其可以在豆瓣网上找评价最高的3本书,然后再通过看“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哪本”的栏目再选5本,最后再加2本不那么畅销但是比较系统和专业的书;平均下来每本书阅读半小时,怎么分配时间呢?其中5分钟读目录、5分钟读自序,15分钟阅读关键结论和模型方法,5分钟消化理解、简单记录;
(2)、接下来3个小时用来建模,可以找一个大白板,把你阅读到的概念、模型、公式等写到便利贴上,贴在白板上之后用白板笔建立、修正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模型;
(3)、再接下来,用2小时来请教专家,准备好问题清单和他们系统地请教问题;
(4)、剩下的10小时去反复的、多场合的输出(费曼学习法)。
这篇文章我看完第一遍就记住了,并且立马转给了我的几个朋友,还在吃早饭的时候和男朋友讲了讲这个方法,他也觉得不错。
因为这篇文章的传播属性很强,其中的方法耳目一新、把每一步骤都量化成数据给人提供了巨大的确定感,让人有跃跃欲试的感觉。这就是一篇值得学习的好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