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Book33《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Book33《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作者: ccyz_铮荣岁月 | 来源:发表于2022-09-26 21:05 被阅读0次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精神的能力有了解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有没有一种神奇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学习事半功倍,甚至一劳永逸?

    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国际著名生物学家和科学认识论研究专家,提出了学习的变构模型,对学习本质的解释澄清了教学认识讨论中的一些模糊认识。他提出了如何更好的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个体不仅要保持终身学习,我们社会也要构建学习型社会。

    一 为什么学习?

    1 学习,是一件益处无穷的事

    学习让人类抓住自己的生存本能;学习让人们走出习惯、依赖和自命真理,让人们从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并在新的情境中再次运用这些经验,让人们理解自身和他人。

    正在发生的一切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只是我们历史的一个阶段,最明智的做法是把这种不稳定性纳入我们的世界观,不确定成为世界本身的性质,我们既要超越对确定的渴望,也要发展批判能力,认识到个人和民族的多样性。

    2 学习,是一种自我寻找、超越、超脱

    学习从未像今天这样意味着掌控,就好像骑自行车,要一直踩踏板才能不倒下。学习作为一种掌控,使人们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性,但这种掌控的另一面是不断的追求,是对自我超越甚至自我超脱的需求。

    学习能力应该引发这种不断的追求是个体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或是比原来的自己走得更远,这种追求让人跳出常规、习惯和自命真理。对超越的需求,不停留在习惯之地的需求,甚至自我超脱的需求,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个体由此得到自我更新,变化的力量成为生活的根本,它推动人们走出自我,走出熟悉的生活环境。

    在遇到挫折时,我们总是可以依靠自己重新出发。学习是对个体所有的丰富,也是对社会存在的丰富。

    二 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相伴的动作,但是关于学习问题的主要研究却还处于原始阶段。作者收集了各个学科分散的认识,把不一致的信息统一起来,超越浅表的矛盾,对学习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都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更不是一种简单的条件作用的结果。学习能够带来有价值的东西,是一个真正的系统。

    作者整合了学习研究的一些成果,并且提供了很多在课堂和媒介活动中直接可以用的实际建议。书中的这些想法被称为“变构学习模型” (allosteric learning model)。

    学习是一种变形,只有学习者才能炼制出与自身相容的特有意义,而且学习者的认知都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这本书最终的目的还是找出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法。

    历史上有三大传统教学理念占据主流。我们都是非常熟悉不过的了:

    第一种,把学习描述为一种简单、机械的记录,学习被看作知识传递的直接结果。

    第二种,是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学习者所要做的更像是形成条件反射。这一点上,我们从小接触到的传统教育鲜少改变过。

    第三种,建构教学法,指出了学习不应再被看作感官刺激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记的结果,学习也不是由环境引起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结果,而是来自主体的活动。人们会把从外部获取的东西整合到自身结构中,这一过程同时还伴随着“顺应”。

    我们可以看到相较于前两种传统理念,建构主义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把目光集中在学习的主体身上。但是建构主义还是把学习描述为一种线性的过程。

    三 怎么学习?

    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学习,学习者不是单纯的学习“参与者”,而是他所学东西的“创造者”。别人永远不可能代替他去学,而学习只有借助学习者掌握的手段才能实现,并且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作者认为:学习是个体的知识炼制过程,学习者将新信息和调用的先有概念进行对质,制造出新的意义,这些意义能够更好地回答他的疑问。

    简单来说,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从一个解释网络过渡到另一个更合理的解释网络,学习者的问题、原初观点、惯常推理方式会发生变化,学习者的提问类型被彻底重塑,参照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重构,产生意义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四 对未来的思考

    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领域的专业知识成倍增长,旧知识被淘汰的速度也不断加快,那么,我们今天在学校学的知识有多少是有用的?我们的学习方式能不能适应社会将来的发展?如果有一天,可以通过植入芯片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我们还需要学习哪些更重要的东西?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习不再仅仅是储存前人积累的经验,排在第一位的不再是教授学科内容,而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在学生身上建立一种对知识的开放性,一种走向困难的、不熟悉的知识的好奇心,一种可以应对当前挑战或即将到来的挑战的探究模式。比如,在视听材料大爆炸的背景下,知道如何破译图像成了必备能力,随着数据库和电子网络的出现,学习阅读意味着学习解析超文本,以及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其次,学习者的态度比他储存在大脑中很快就贬值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要培养他们一种善于对世界和自身提出问题的思维能力。问题意味着个人思想的自主权,要教他们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知识。学习者必须意识到,一个问题存在多种解决方案,每种解决方案都有其背景,而且我们也有可能毫无解决办法,或者这些办法比问题本身还糟糕。

    其三、人们要炼制的知识超出了单靠自身努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因此必须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生还应该学会适应社会变化,学会与他人之间建立联系。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再需要知识。没有知识,我们就不能发展行为或操作方法,但知识必须是“可降解的”,否则它可能反而会使思想僵化。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于,真正学会一样东西需要几时个小时,学习那些炼制起来特别复杂的知识甚至需要上百个小时,研究者们摸索了成千上万个小时才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学生怎么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吸收成千上万名这样的研究者的思想呢?总之,有效的策略还是要在对学习行为复杂机制的管理中寻找,这大概就是教育科研的意义。

    五 结束语

    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如何改变,才能了解到,没有任何知识是确定的,只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可以为其带来可靠安全感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

    ——卡尔·罗歇《学习的自由》,1976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Book33《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kpx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