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当你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最开始,就抖一个包袱,不要平铺直叙。
森林中有一个女巫,有一次她到达一个村子,想要讨要一口饭吃,但是村民们都没有满足她,于是她找来干柴,施以魔法,用河水和石头煮出了一锅特别美味的汤。
人们会问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再来看另一种表现手法。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女人,像人们讨要一口饭吃,但是吝啬的村民拒绝了。这个女人找来了干柴,用河水和石头煮出了一锅特别美味的汤。人们会问,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激发了听者的好奇心。
在文学和说话中都讲究设疑,带着好奇心去解决问题,无疑是注意力最集中,最有效率的。
我自己尝试着运用到讲课中。
这节课讲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课本上有这么一段话: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的政策,而日本选择追随美国。冷战爆发后,美国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桥头堡,不但减免对日本的战费赔偿,还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
这是基于史实的一段描述。学生听后可能会问,然后呢?没有然后了。从这里我们可以概括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的扶植。
如果这样平铺直叙的讲课,学生肯定会失去兴趣。
于是我将课中的语言做了调整,改成了这样: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的政策,而日本选择追随美国。但是冷战爆发后,美国不但减免了日本所有的战争赔偿,还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
学生们一定会问,怎么会这样?因为美国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桥头堡,我们顺便来复习一下冷战格局。这样讲述既能够复习上节课美国反苏反共的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还能够概括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的扶植。
这样,就有了史实描述,有了与前面知识点的联系,有了疑问,还有了概括总结。
学生才更有兴趣和深刻的印象。
通过《说话之道》这一章节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说话需要有起有伏,引起别人的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