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摩登时代的新摩登主义 - 重置

摩登时代的新摩登主义 - 重置

作者: LWJP实验室 | 来源:发表于2017-12-12 17:44 被阅读0次

    文 / j-o

    前言不搭后语

    那天下午我刚好紧赶慢赶地搞定了一个方案,已经头晕眼花,满脸爆痘。这种情况下出门无疑是非常没有公德心的行为,毕竟吓到路上的花花草草就不好了。但有趣的是,再次打开策展介绍,一个软件工程师身份的艺术家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不能否认作为理工科背景的设计师,我一直有点游离在艺术的边缘进进出出,艺术的东西常常使我很疑惑,但又被深深吸引,一旦走近了,我的感受却无法变得更深刻。
    同样作为理工科背景的工程师,却干着艺术家的活儿,有意思。于是打起精神往脸上盖了好几层粉,缓缓步出家门。

    展览名字很长,“摩登时代-理想与现实的进托邦,新媒体艺术展”。英文更长Modern Times blah blah。

    其实这名儿一看我就立马祭出了自己的小人之心“哇塞这么装X”。炒概念的做法我看得太多了,这些年看展的经历对我这种不爱主动社交的人来说几乎是一次又一次的冷水浇头吧。下了地铁瑟瑟发抖,莫名其妙降温了,怕是情况不妙。

    我参加的是开幕讲堂,会有几位艺术家分享自己的一些设计心得和概念。到得稍早,就随意看了看。GROWING,SPIRIT,INTERACTIVE,PHENOMENON,这样的作品分区,走马观花的作品一瞥,只能说不出所料。《意念的艺术》布置在整个展区的西北角,就在天际艺术馆(万科挺会玩儿概念的,42楼的艺术展厅,被命名为天际艺术馆,一块落地玻璃的间隔就是天然的展馆,展出了一个城市的风貌。而整个公共艺术季也被命名为万物成长 - 取自万物皆有灵,不断变化,皆在致力于呈现与表达)大落地窗的旁边,城市真的很美,它是流动的,无时无刻不在创造故事,非常有抓马(drama)感。这样的故事性减少了一些我心里的刻薄。《意念的艺术》出现在这个时刻,时机刚刚好。

    意念的艺术介绍视频

    我一直对充满人文关怀的想法和作品充满了天然的好感。熊超,将人们意念迸发的瞬间记录了下来。他们的身体有缺陷,但意念仍然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这来源于他们仍然对生活保有的信心和活力,很让人感动。真正打动我的并不是墙上那三幅毫无章法的墨点,而是旁边记录这个过程的视频,再回过头来看这三幅墨点,生命力扑面而来。

    我在思考以往自己带着怎样的思维方式看展,也许我把作品太局限于这个时间、这个空间了,忽视了它们的流动性和延展性。当然也少有策展方将背后的故事告诉观众,他们更沉浸于如何在展览环境中将作品再拔升一下,与主题融合一下,这样带来的所谓高逼格反而掩盖了故事性,而在我看来,故事性才是作品动人的部分。

    一个工程师干着艺术家的活儿,他很乐得自在

    我抱着极大的期待直奔这个名叫《Squiggle》的作品,一个为“乐器盲”开发的应用。逻辑很简单,画出的线段长度对应了不同的key,线段画完这个声音就固定了,通过画出非常多的线段,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乐器。设计师将图形与音乐结合,可以想象一栋房子、一艘飞船是有声音的,划过组成这些图形的线段,专属于这幅图的声音跃然而出,其实是相当酷的一件事了。不过有一点很可惜,像我这样的,不能算是“乐器盲”,几乎可以说是“乐盲”,只能认简谱,基本上算五音健全,很难找到玩儿这个应用的乐趣。

    按照我日常的产品思维来看,这个应用算是伪需求吧。会五线谱五音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是会乐器的,一般来说乐器是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契机。而现有的乐器有成熟完备的一套规则和体系,比“自创乐器”简单多了。Squiggle里的线段用key标明,普通人不认识,乐感不好听不出太大区别也编不了曲。这样也就无法玩儿出上面我说的那种酷炫的感觉,体会不了乐趣。“又一个对普通用户来说门槛很高的游戏”,我已经有了定论。

    设计师叫朱力行。他是最后一个做分享的人,轮到他时其实已经有不少观众离场了,能看出他从一开始略微有些不能融入,到逐渐沉浸在自己的创作推介中。一直用比较缓慢的语速讲着广东话,这点非常贴心,以我的半吊子广东话水平,竟然全都听懂了。即使语速缓慢依然能感受到发音节奏中对所讲内容饱含的热情,刚好,这个所讲的内容又是声音。他在对于音乐和发声的创作上做了不少的探索。之所以称之为创作而不是单纯的说艺术作品,是因为当涉及到一些现代科技元素和设备,包括全息投影、体感等内容时,我的理工科思维有着深深的偏执。

    诚然,我从他不紧不慢的语速中感受到了节奏,就像他众多对声音的探索而输出的作品,都以一种自己特有的韵律在进行与自身的对话、与声音的对话、与用户的对话。能感受到他对声音,对音乐的热情是深厚而绵长,就好像空气一样自然。与演讲时不同,会后他给人演示Squiggle的玩儿法时,展现了活泼调皮的一面,确确实实是在“玩”音乐,当他的Squiggle以他自己为用户对象时,是完美的。

    当艺术遇上学术,当原本没有界限的事物被冠以一种结构,“再融合”成为了核心

    黄盟钦其实跟许许多多做学术的台湾人差不多,讲话温温柔柔和和气气的,有几分书卷气,还有几分文人的憨厚和木讷。谈及自己所做的研究,他平缓的语气中增加了几分热忱。他所研究的人体解构在我这种艺术门外汉来看,不能等同于生物范畴的剖析,而应该是针对艺术人体解剖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分解、进行创作后再融合。或许我前面提到的这几个步骤不会划分得这么精确,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之间都有所重叠。

    在我看来,艺术原本是一件无形的,相对意识流的东西,“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艺术最真实的写照,谁也无法完全对别人产生信服,让心里所遵循的艺术本能,被一个普遍的艺术价值观所束缚。但学术的存在原本就是需要针对一个事物整理出一套规则,以及对应的方法论和实践体系。有趣的是黄盟钦的艺术思考其实是相对游离的,即这个学术方向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土壤和突破口,但并没有成为他艺术探讨的核心。所谓的感知形塑和身体的议题,应该是一种框架,一个黏土,被放入揉捏成各种形状。相比他这次展出的《镜花园》作品,我更喜欢他在演讲时分享的将人面与各种动物相融合的作品,非常酷,就好像把人类的多面性具象化赋予动物特征,又好像在野性中发现生物生存的本质给予人性,非常有趣。相比之下《镜花园》这种微互动式的空间装置,对我这种VR游戏爱好者来说微微不够带劲儿。

    只是爱画画,爱画大的画,爱审视自己,是冲击外部,是“分解”自身

    王略很有趣,自顾自地讲着自己的成长小故事,但因为他的小故事又与台湾本土的传承兴衰有关,让人听得津津有味。在我的印象中,对于门神或者壁画这种类型的作品更像是工笔画或者是...可能称作者为匠人更合适而不是艺术家。但他给我的感觉是,门神在他眼中就像是佛陀之于古代工匠,不仅是一个形象一件作品,更像是毕生去追求去思考的一个图腾。他说自己只是喜欢画画,画比较大的画。我蛮喜欢他的画,有种最原始的愉悦和调皮溶解在画里,即使是威严的门神和融入唐卡技艺的壁画,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就好像在说“你把我当门神是你的事,我就是我,我做我该做的事,跟你无关,呵呵~”。

    当提到符号学的问题时,他的情绪并没有什么波澜,但分明言辞中多了些许慎重。符号学对于我们这种侦探推理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还记得《达芬奇密码》出现时,这个领域迅速成为了神秘和神奇的代表。当然,王略想要表达的并不是对符号学的研究,而是自己对于符号的本质认知,严格来讲,他的探讨不能看作是符号学的任何一个范畴(无论是哲学还是语言学),而是对符号本身最朴素的理解——“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的图腾”。他用符号来说明他在创作过程中对自己的剖析,对自己小时候创作思路的认识和运用。有一段时间他通过观察自己小时候的画作,开始解读自己,从而发现了新的思路。这点让我想到了上次看《梦想的声音》,李玉刚需要改编童谣《月亮粑粑》,打电话给自己的母亲询问自己小时候听到的另一首童谣,从而进行了再创作。好像审视小时候能感受到比较纯粹的自我,回想了一下,我大概1岁的时候就能吃两碗饭......果然我当不了艺术家。

    从符号引出了作品的含义,他用一朵小花代表了自己的意识和原始构想,然后这朵花像细胞一样繁殖、成长,既是对当代信息爆炸,虚拟事物对现实影响的客观展现,也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对外部产生冲击的愿景,是一个美丽的,却具有侵略性的作品。我喜欢这个叫做《讯息满溢》的作品,特别是喜欢小花们繁衍变化的姿态,以一种温柔的表征和野性的性格攻占了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就好比金刚狼的女儿劳拉,或者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小女主玛蒂达,这种暴力萝莉的感觉对我来说完全无法抗拒。

    当然,作为一个在信息时代做着IT相关工作的24k纯程序猿加射击狮,信息的冲击对我来说是太熟悉不过了,我们感受着它带来的好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灵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内心已经毫无波动了。我喜欢他用来收尾的那句话,“向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看的人在觉醒”,这句话提出者荣格对人格与意识的理论对现代心理学有深远的影响,“吾日三省吾身”,道理殊途同归,醍醐灌顶而有用。

    数据其实是很美的

    以前我在Coursera网站上远程学习过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在线GIS课程,那可是看了太多地图和数据分布图了。数据可视化在IT领域出现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数字媒体和用户体验分析这一块,萌发得相当早。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非常熟悉,数据可视化一直是非常有用的工具,没想到摇身一变,有一天会以艺术展品的姿态出现。XCEED,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公司,是香港的新媒体艺术团队,致力于做数码装置、空间设计以及互动表演艺术的设计与展出工作。相比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性数据呈现,作为艺术品的数据冲击感更强,应该说是用一种无可辩驳的角度来表达观点,毕竟谁能轻而易举的反驳数据呢。

    XCEED这次展出的装置是一个城市数据的再呈现。代码、数据、统计、图库重新排列,进行合并,重新抽象出来,从数据的维度展现城市的活力,名字定为《Dynamic City 2017》无可厚非。这个作品由香港政府规划署委约创作,名正言顺。当然只是一个客观的呈现和表达对我来说能够产生的意义不够,香港这个城市对于我这种人来说只是一种情怀,毕竟没有作为市民的津津乐道或者义愤填膺。我是一个深入骨髓的务实的人,以第三者的角度看装置的时候其实感受不大。数据不管再怎么变化在我这儿最主要还是工具。

    分享人介绍的所有内容中,那个名为《辐射界》的作品还挺夺人眼球的。到了深圳之后,其实有些认知变化,比如以前我的生活圈对中医或者一些传统文化的接受认知程度远远比深圳这边的生活环境高,再比如针对日本核辐射的客观了解程度也是以前生活的圈子比较高,而恰恰是香港的团队会做这样的作品,我蛮惊讶的(我从来不掩饰我对香港社会整体观念的一些“偏见”,比如他们喜欢用他们的小思维来审视世界,对于自身制度的整体优越感让他们已经懒得去反思,这些都基于我这么多次去香港所见所闻)。

    这件作品就像一部公路片电影,从香港的旺角到尖沙咀,到福岛县市区去往核电站的路线,辐射场的变化与深化。其中的数据使用伽马射线勾勒,虚拟空间侘寂,这种略微神经质的机械呈现成功将观众的情感从日常生活中抽离,能够冷静沉思这些线条背后所要表达的真相。

    作品中使用了一个国际性网络组织Safecast共享的核辐射资讯,利用点云深度图显示出核辐射的水平密度,同时加入Google街景服务,演算生成可视化的数据排列与地理路径。设计师还使用了不同音调与频率的组合,发展持续性的音频声响作为背景声音。

    整个展示过程漫长而凝重,视觉感受从浅白到深红,我能感受到会场有些凝滞。无疑,这样的氛围恰恰说明作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有些暗爽也有些激动,数据的魅力远远比已知的要丰富得多,我们只是缺乏看见它的视角,而这样的作品,制造出这样一个气场,它的力量逐渐辐射开,谁都逃不掉。当然这个作品表达了我时不时同别人争论的,许多人选择充耳不闻的事实,也是我暗爽的一个原因,嗯,私心特别重。

    大师擅长从岁月如歌中摘出音符,纵向跨越横向比较,回味无穷

    从策展人激动地描述中,我能感受到又一山人的江湖地位,他这次带来的作品是一部电影。我对他并不熟悉,严格来讲我对艺术圈的各个层面和环节都不是很了解。有些遗憾,当时没搞明白这个活动的电影发布和讲座是分开拿票的,所以错过了。同样遗憾的还有语言环境的问题,他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和广东文化环境相辅相成,但我没办法完全理解到他的语言(毕竟我的粤语是个半吊子水平)。他的电影《冇照跳》,“三个把半生投进舞蹈的香港人对舞蹈艺术、生活的地方、身边的人和物所产生的感悟。重新探索香港的人、地、物,重新发现舞蹈的本质,以及自处今天香港这个城市的种种。纪实性地叙述一个城市的未来的渐进性”。走马观花匆匆一瞥,这个作品对我来说相当的缥缈。

    讲座上他介绍了他这么多年做设计的一些心得体会,与这些设计师不同之处在于,生活的阅历,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的作品纵深感更强,你可以明确感受到游走在图像数据之后的,一种沉静地力量。艺术就是,即使我一点都不懂,依然能被感染能被吸引。

    就目前这么一点的了解,我喜欢他名为《红白蓝》的作品,他把各个国家的国旗,使用的颜色比例,按照大小提取出来绘制成对应颜色的色带,能够明确看到各个颜色的比例分布。国旗上的颜色又是有含义的,通过这些分布,甚至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国家的根本和宗旨,还有信仰。同时,从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见红白蓝的元素,编织袋、发廊的螺旋装饰等等等等。是一个视角独特,以小博大,跨学科领域思考,具有历史纵深的设计作品。

    写在最后

    讲座结束后可以跟随设计师一起在各个作品间巡回,由他们亲自来讲解作品中的奥秘,当然你也可以尽情的social,这不是我的舒服领域。所以随意晃了晃我就闪人了,中间有个人看到我戴的手串,主动问我是信佛吗,答曰不是,我只是喜欢这个材料而已,又问这是什么材料的,答曰小叶紫檀。然后他幽幽讲起之前一个同城活动是讲佛学文化,当场可以制作自己的手串blah blah。我微笑点头。感谢这个主动搭话的人,让我的social经验不至于为0了。

    相比看展览作品本身,我还是更喜欢听听设计者背后的故事,是这些故事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在一些作品本身来看是体会不到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设计师水平有限,或者是参观者水平有限。不管怎么样吧,看来我以前看展览还是太肤浅了。而针对数字媒体艺术或者说新媒体艺术,与我们以往做设计出发点不同,讨论的内容着力点在感受就是感受本身,包含五感(当然现在还多了意念),利用数据可视化等多种方法可以进行强化、混合、释放,从而发生新的奇妙化学反应。

    有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摩登时代的新摩登主义 - 重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kvn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