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无意间看朋友圈,一个N年没见的朋友,转发了一篇文章,还配了一句话“当女人不再抱怨,不再要求你的时候,也就不再需要你。”
那一刻,我的第一反应跟先生吵架了吗?点开文字看到的一段话:“每个爱抱怨的女人,心里都藏着一句话:“我们渴望被看见,渴望被拥有、渴望被珍惜。”若是你愿意给女人多一点关爱,女人将还你一世浪漫。”不敢苟同!
简单的浏览了一下内容,
讲了几个小故事,1、小两口高速路上争执,女方喋喋不休抱怨,最后南方一气之下把钥匙扔了,一个人走了。2、一个电影里男女主人公,女方总是提醒,叮嘱,唠叨,男方应该怎样。3、......
里面有几句加粗标黑的句子
抱怨是一种倾诉,说明在乎,在乎先生,渴望被看自己,被理解,被温暖。
抱怨,是渴望被珍惜。女人抱怨,是因为太爱,太在乎......
抱怨是希望被关爱,抱怨是一种爱的方式,是一种表达方式.....
也许是因为我也曾是“怨妇”也曾无休止的“抱怨”,所有会觉得这样的文字依旧是“抱怨”。
某天我厌倦了那个总是“抱怨”的自己时。
我问自己:“你真得这么喜欢抱怨吗?”你喜欢这样的自己吗?”“你还爱身边的这个人吗?”“如果真得爱,除了抱怨,你没有其他方式沟通吗?”
于是我开始察觉抱怨、直面抱怨、开始接纳自己的抱怨。
1、察觉自己的“抱怨”
每个“抱怨”的背后都有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就像所有孩子制造的困难背后都有孩子未被满足的需要一样。身为父母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帮助那个一直制造困难的的孩子,找到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对于父母爱的需求。但作为成年人,作为彼此独立的成年人,需要有能力“察觉”自身抱怨背后的真正的需求。就像有的孩子晚上不睡觉,是因为想让妈妈陪着希望妈妈对陪陪她;有的孩子晚上不睡觉,是因为想看书,听故事,玩游戏,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还有的孩子不睡觉是因为,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缺乏家的安全感。
在所有关系,所有矛盾中,有一条逻辑:“谁痛苦,谁成长。”
如果“抱怨”让你痛苦,那你就去察觉一些,挖掘一下“抱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
在神奇养育体系中,在面对孩子制造的困难时,我们经常会提到,孩子给家长制造困难通常会有三个阶段:“请求”“要求”“放弃”。
有个小孩子,每晚都让妈妈陪着睡觉,起初让妈妈陪着读书,读完书又让妈妈放故事,听完故事又想要拍拍,拍着拍着又说肚子饿,要吃东西,或者要喝水,总之每晚睡觉对妈妈而言就像一场战争。对孩子而言她的内心很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为在最初的时候,孩子清晰的表达过很多次:“妈妈,我也行让你抱着睡;妈妈,我也想让你陪;妈妈为什么有妹妹了,你就不抱我了;妈妈,我想让你陪我多一会儿......”但是当父母一直看不到孩子的诉求时,诉求开始变成无休止的要求,无休止的困难,这个时候,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对待孩子,有时甚至吼她,吵她,威胁她,再不睡觉一个人去小屋睡去,或者再不睡去客厅去。直到有一天孩子不再“烦”父母,不再要求读书,不再缠着让抱抱,那时的孩子彻底放弃了对父母的那份期待。
对孩子而言,她们需要有人帮助她们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但是,对于成年人,说实话有的人,从小并没有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正确表达。即使成为成年人,依旧无法“正常”“自由”“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真正的渴望。
但,人终将会改变的,终将需要成长,如果你不表达,没有人能次次猜中你想要的是什么?因为有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3、接纳自己的“抱怨”
为什么谈“接纳”,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接纳过去那个烦躁,暴躁,一个人生闷气的自己;接纳即使想要改变,但依旧会忍不住抱怨的自己;接纳逐渐有了察觉,但依然会抱怨的自己;接纳这个自己不是很满意的自己;接纳这个逐渐在调整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再成长自己的自己;当我们能够真正接纳自己时,我们就学会了接纳家人,接纳爱人,接纳孩子,接纳其他人,无论他们如何对待我们的回应,我们的诉求,我们依然会接纳他们。
下次当你有忍不住抱怨后,照照镜子,看着镜子的里自己的眼睛,对自己说,我知道刚刚你在抱怨,在生气,现在的你还有些自责,但我知道,这是真实的你,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喜欢这个抱怨的,真实的你。谢谢你,让我感受到你的抱怨。
“抱怨”是就像内心的一道裂痕。有一天,你发现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够帮助你直面自己的内心时,你开始寻找内在真正的“诉求”,察觉自己的“需求”,学着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当你愿意敞开心扉,面对自己时,当你愿意接纳自己时,“抱怨”将变会成为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只是这次它会去掉外衣,变成无畏的自我,勇敢的表达,真实的存在。
感恩,一切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