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共情技术,心理咨询的必备技能

共情技术,心理咨询的必备技能

作者: 心理咨询师卜彬 | 来源:发表于2023-06-10 17:06 被阅读0次

铁钦纳 Titchener认为:“共情是通过模拟另外一个人的内在世界,然后形成一系列的心理意象过程。”

罗杰斯Rogers对共情的定义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递给当事人。

他首先去理解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这个却不是你自己的世界。”

科胡特Kohut把共情解释为:“让自己可以进入到另一个人内在世界里去思考和感受的能力”。

什么是共情?我们该如何理解共情共情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共情是有具体的步骤吗?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如何更好地进行共情来访者?共情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会更合适?共情技术的使用有没有一些注意事项?

经过5月和6月两阶段的理论与技能深耕模块中的“理论篇”的学习,研修班的课程开始进入了理论与技能深耕模块的“技能篇”的学习,技能篇分为两阶,分别安排在7月和8月开展。

7月1日~3日,沈家宏心理《两年制系统动力式家庭治疗研修班》理论与技能深耕模块技能一阶课程顺利开课。

《两年制系统动力式家庭治疗研修班》是在《系统动力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班》基础上的进阶课程,采用师徒制+研究式的教学模式,由沈家宏老师手把手带领。

本课程整个培训期为两年,旨在培养有专业胜任力的家庭治疗师,集理论技能深耕、临床案例带教、临床咨询实战、案例督导和家庭动力研讨于一体的家庭治疗实务系统培训课程。

课程内容分为5大模块(共8个单元),分别是理论与技能深耕模块、临床案例带教模块、案例实战与督导模块、家庭系统动力研讨模块、同辈成长模块。

在本阶段课程中,沈家宏老师带领大家进行了“共情(Empathy)”、“接纳(Acceptance)”、“个案概念化(Case conceptualization)”三大技能的深入学习和训练。

课程中,除了进行内容的讲解之外,沈老师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如现场案例演绎、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六人小组探讨、二人小组分享等。

三天的学习和训练,大家不仅对三大技能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够在实际的案例中学会运用三大技能,更好地帮助来访者,成为一名专业的家庭治疗师。

一、”共情篇” — 共情技能(Empathy)

现场案例演绎

在共情技能讲解之前,沈老师先给大家安排了一个“家庭治疗”首次访谈的现场案例演绎。

案例背景如下:

一个三口之家来做家庭治疗,他们的问题是孩子L网络成瘾、不上学,L目前读初二,14岁。父亲M先生和母亲F女士教育孩子的观点不一致,他们经常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相互指责。

此次咨询是母亲F女士要求来咨询,但是孩子L和父亲M先生不太愿意来咨询,只是配合F女士而前来。

沈老师先选择了几位学员分别扮演家庭治疗师、父亲、母亲、孩子,然后现场演绎家庭治疗的首次访谈,其中重点去呈现共情技能的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沈老师现场对家庭治疗师扮演者进行指导,并在过程中给大家解析家庭治疗的首次访谈要点及共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操作。

以下呈现其中的部分内容:

首次访谈中家庭成员的介绍

在首次访谈中家庭成员自我介绍的过程,咨询师可以先邀请长者进行自我介绍,比如先从父亲、母亲开始介绍,然后是孩子自我介绍;当然,咨询师也可以选择让家庭成员自主决定自我介绍的顺序。

咨询目标澄清过程中的共情

在家庭治疗的首次访谈中,很重要的部分是与家庭中每位成员澄清他们的咨询目标。在他们每个人表达咨询目标的过程中,咨询师可以先进行适当的共情,再来澄清咨询目标。

比如,对于此案例演绎中因孩子网瘾和厌学而特别焦虑的F女士在描述咨询目标时,家庭治疗师可以这样对她进行共情:“看到孩子现在这样,你是不是会很担心?”

当来访者回应之后,我们接下来可以继续询问“那么,今天过来,你想要谈些什么呢?”

【注意1】在询问来访者的咨询目标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问“你今天有什么期待?”对于这样的提问,有时候来访者不知道如何怎么回答,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具象化提问,如“你想要聊什么话题?”“你想要谈些什么呢?”

【注意2】有时候来访者的咨询目标不止一个,为防止我们遗漏了一些咨询目标,所以我们在与来访者沟通完第一个咨询目标之后,还需要去问“还有吗?”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我们了解来访者全部的咨询诉求。

共情本身就很重要

共情是否准确不重要。

我们不追求完美共情,重要的是来访者感受到我们在试图去理解他。

当我们共情不准确的时候,来访者会对我们的共情进行调整和补充,然后我们结合来访的的调整和补充进行再次共情,再次的共情也一样需要获得来访者的再次验证。

共情=观察来访者当下+换位思考+第二人称表达+回应验证+调整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很好地对来访者进行共情,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处在自己的位置中,不能够换位去体会来访者的部分。

共情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我们要放下自我,从来访者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换位到来访者的位置去体会他整个人的状态。

比如,我们要共情案例中的孩子L,那么我们就需要把自己放在14岁男孩L的位置中去体会,去体会一个14岁的男孩面对他所处的情景会有什么感受、想法、渴望与行动,而不是直接用咨询师成人的角色去体会。

这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我们咨询师的个人阅历中缺乏相似的经历。

如果来访者曾经经历的部分我们也经历过,那么就会比较容易进行共情。

所以,对于咨询师来说,我们足够的人生经历对咨询是很宝贵的。

(这个过程中,沈老师通过对这个家庭的雕塑,直接引导家庭治疗师扮演者移动到了来访者的背后,去体会来访者内在的所有情绪、情感、想法、渴望等。

然后,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看到了家庭治疗师扮演者慢慢地说出了很多更符合来访者状态的共情词语。

这个过程让人记忆深刻!共情的训练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着……)

当咨询师换位体验来访者的状态后,还需要去观察来访者当下的状态,这样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来访者的状态。

因为咨询师换位体验的部分其实还是咨询师的建构,那么这个部分是否符合来访者呢?我们通过观察来访者当下的状态,就可以帮助确定这个部分。

比如,如果我们体验到一个来访者他是处在很迷茫、无力的状态,然而却观察到他面露轻松笑容,甚至表情中有种自豪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去重新根据他此刻的状态再去体验。

当我们体验和观察之后,我们就可以用第二人称将共情的内容表达出来。之后,我们对来访者的回应进行验证和调整。

【注意】由于我们体会的这个部分不一定符合对方的世界,所以在共情的时候我们不用绝对化的语言,而是可以用“是不是”、“或许”、“也许”、“可能是”、“大概”等词语来表达。

资源取向式共情、多元共情

在本次案例演绎中,当F女士提到孩子L的幼稚、觉得他自己管不好自己的学习时,沈老师建议家庭治疗师扮演者可以尝试给到三种回应的方式之一,分别是:a资源取向式共情、b多元共情、c循环提问。

a “F女士,您这边是不是很希望小明他能够更加成熟,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b “L,刚刚听到妈妈这样说,你是不是会感觉不服气?是不是也会感觉很委屈或受伤?”

c “M先生您猜猜,当您的孩子L听到妈妈这样的表达之后,L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资源取向式共情

是指共情来访者积极的、正面的、有爱的、滋养的、强大的部分,比如,我们可以共情来访者内在的渴望、美好的期待和良好的动机。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资源取向式共情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因为很多来访者会带着对自己、对周围人或环境的不满来到咨询室,如果咨询师只共情来访者的无助、缺陷、不足,那么咨询师就很难帮助到来访者。

当咨询师也能够看到来访者身上的资源、强项、优势、能量和爱,那么来访者就更能够在这些资源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境。

多元共情

是指我们不仅共情来访者,也共情与来访者相关联的其他的人。

多元共情不仅可以使用在个体咨询中,在伴侣咨询与家庭治疗中更是不可或缺。

在家庭治疗中,如果没有掌握多元共情,咨询师就很难在咨询中把中立的态度传递并表达给家庭成员,也很难在观点对立、冲突不断的情境中去共情到每一个家庭成员。

比如,在家庭治疗中,当我们在共情孩子的时候,也需要同时去共亲父亲或母亲;在婚姻治疗中,当我们共情丈夫的时候,我们也要同时去共情妻子。

如果我们能够把多元共情技术更好地运用,那么可以帮助家庭中每一个成员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去换位思考,从而促进家庭的成员与咨询师的合作以及夫妻双方的关系增进。

也就是说,多元共情可以培养家庭成员对其他的家庭成员的换位思考,培养他们对其他家庭成员共情的能力。

当家庭成员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共情对方,那么,家庭中的很多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因此,多元共情在家庭治疗和婚姻治疗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如果能够运用好的话,那么会给婚姻咨询和家庭治疗带来非常好的效果和帮助。

潜意识共情

在案例演绎结束后,F女士的扮演者反馈她在过程中有一个瞬间因为不能够控制而内在有害怕,但是表现出来的是愤怒,她是用愤怒来掩饰内在的害怕。

沈老师告诉大家,这里面更深层次的是妻子对于丈夫和孩子的不配合而产生的害怕,她感觉自己在老公、孩子这里失去了发言权,这让她不甘心。

她希望在老公和孩子那里有影响力,希望他们能够承认她。

“这里可能重演了F女士原生家庭的部分”,沈老师继续说,“F女士这里很核心的是希望有价值,这有可能是她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话语权和掌控权,所以她在再生家庭中需要话语权和掌控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分析完这个部分之后,沈老师引导大家看到我们也可以对M先生进行潜意识共情:M先生出让了自己的权力给妻子,如果他不出让这个部分,夫妻之间的冲突可能会更大,那么孩子的问题也可能会更多。

沈老师总结说,以上对于F女士和M先生的分析呈现的部分,都属于他们潜意识的部分,他们自己对于这个部分是很难能够意识到的,然而却是很重要的。

通过潜意识的共情,咨询师可以分别让他们去理解自己和对方深层次的需要,这会对他们每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夫妻关系的经营都很有帮助。

潜意识共情

当咨询师所共情的内容是来访者意识里所没有觉察到的,而只是存在来访者潜意识里的,那么此时的共情就是潜意识共情。

我们要实现对来访者潜意识的共情,则需要建立在我们对个案更加全面地了解以及基本功更扎实的基础上。

因为我们在生活当中可能会把我们早年的一些情绪、想法、欲望、需求都压抑到我们的潜意识里面去了,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去看见来访者内在世界被压抑的部分,需要我们对来访者的成长经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完整的了解。

这样,我们才能看清目前状态下来访者他压抑了哪些部分,以及了解他的问题或症状的根源是什么。

所以,潜意识的共情与意识共情相比要困难得多,需要我们咨询师不断地去训练,然后去觉察来访者的内在的需求。

这样,我们才能够慢慢看到来访者的潜意识。

共情注意事项

对共情的表达时,我们需要使用的是第二人称;

共情不止是共一个人的情绪感受,也需要他的内在状态,如想法、需要、冲动、渴望、动机等,这些比情绪情感的共情更加广阔;

共情是带领来访者去探索他的内在世界,如果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内在的世界,他的问题就会慢慢变好;

以上是在共情演绎过程中沈老师给大家分享的部分,共情演绎之后每个角色都反馈了在咨询情境中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都反馈了自己作为学员所学习到的部分,现场学员也交流了对于此次演绎中的所感、所思、所学。

案例演绎环节结束之后,沈老师开始给大家去讲解共情的专业内容,并通过六人小组的家庭治疗演练来针对性训练共情技能,过程中沈老师和两位助教全程参与到小组中给予支持和帮助。

共情的知识讲解部分:

共情的概念

共情的理解

共情的作用

共情的组成与步骤

共情的表达

共情的层次

共情的分类

共情的切入点

共情的时机

影响共情的因素

共情的注意事项

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jia-hong-xin-li/posts

https://www.zhihu.com/column/c_153917862535853260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情技术,心理咨询的必备技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kxi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