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动画版《西游记》,自然是陪孩子看的。主题曲中有句歌词: “西天取经不容易,容易干不成大事情。”这句深得原著精髓。
唐僧取得真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看似玄幻,如果能认真考虑,经过抽丝剥茧之后,就会发现唐僧所历经的磨难,其实就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人生一世,吃一堑长一智,何尝不是历经磨难之后才能长大呀。
九九八十一难,是个泛指,并不是不多不少正好八十一次。观音菩萨屈指一算,就把唐僧扔进通天河,让他再受一茬罪。让读者觉得这才是圆满,菩萨都算过了,肯定没错。有心读者仔细算算,就会发现原来菩萨也糊弄人。
《西游记》是小说,小说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仔细分析唐僧所经历这所谓的八十一难,就会发现作者定然长了一颗玲珑心,人世间的种种波折,好像都见过都经历过。既然要分析,不妨稍微专业一点,用哲学方法论的手法来逐一解析。
方法论是哲学范畴,是在认识了世界是怎样的之后,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范畴非常广,大致探索宇宙,科学研究;小到鸡毛蒜皮。就这一概念,没个三万五字根本解释不清楚。在这里仅仅借用其中一个意思,就是为什么会遇到困难,然后如何面对困难?再细化一下,就是《西游记》里面,唐僧师徒取经路上为啥会遇上九九八十一难,面对这些磨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方法论是一个与时共进的概念。同样一个问题,在当时环境下,这个解决方法是对的;然而换了时间和环境,这方法可能就不靠谱了。不过有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便发生了环境变化,让我们还能觉得津津有味,这样的方法论一定是非常精彩的。
《西游记》里面的方法论,是满足这个条件的。不妨就写写看,看看能否让大家有所思,继而哈哈一笑。
假定大家都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这点很重要,可以省去很多笔墨。
今天是开始,算是抛砖引玉。
根据方法论的规则,要先引出问题。就是唐僧为啥要去西天取经?
一个和尚,撞你的钟,吃你斋,念你的佛,这是你的日常。
消极一点,道声佛号,蒙俩香火钱,一朝一夕,冬去春来。反正是出家,无牵无挂,世人生死,亲朋好歹,都与我无关。能修成正果自然好,修不成也算佛门清净。
积极一点,点化人生,普度众生。广为善事,弘扬佛法。让人类充满包容理解,让世界和和与共。
根本用不着跋山涉水,历经磨难,去取什么真经呀。
所以,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必须有个非常合理的理由才行。总不能像夸父那样,闲着没事追太阳玩吧。
《西游记》给了非常充分的理由。为了把这理由写明白,可谓长篇累牍。历史真实人物和鬼神交错,居然都牵扯到了玄武门之变,搞得和真的一样。先让李世民信佛,再让观音告诉他西天大雷音寺有大乘佛经。这才有了要到西天取经的完整逻辑。
发现和找到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这是方法论的核心之一。
接下来的问题是取经人为啥是唐僧?
只能用一个词来解释,就是这个被称为唐僧的和尚,大名陈玄奘,小名江流儿是天选之人。
《西游记》明清时期的版本,只有一百回。现在我们看到都是在第八回和第九回之间还有个附录: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这个附录是整部《西游记》里面最好读的一回,因为这是清末有人加进来的,不是吴承恩的写的。虽然没原著精彩,但是加上这个附录,让我们更清楚这个江流儿是个怎样多灾多难的不死身。
唐僧是个不死身。不仅是金蝉子转世,还有“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各轮流值日听候。”绝对是个天选之人。可惜呀,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还有白龙马,不知道这个秘密。一路上尽是担惊受怕,亏不亏呀!
这就是方法论的另一个核心,任何问题都有其被解决的确定性。也就是方法论的终点。
唐僧是个不死身,所以最终必能取得真经。唐僧要死了,那还不是一枪挑死杨六郎--没戏了!
方法论有终点,这是方法论的主要意义。发现问题是开始,不断寻求解决方法是过程,最终解决问题是结果。这就是方法论的通俗解释。
一切经过方法论不能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属于另一个哲学范畴,名字还很好听叫悖论。
今天主要介绍方法论。接下来我将试着用方法论的模式,解读一下唐僧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点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