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在1991年初冬到1992年春天,路遥先生应《女友》编辑之约,梳理了自己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历程,于是便有了《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是他创作《平凡的世界》的随笔。
书中主要记录了他在发表中篇小说《人生》之后,轰动全国,成功后的路遥不甘心自己一直沉浸在别人的赞赏和胜利之中,给自己定下目标,决心再40岁之前再创作一部影响力更大的作品,于是开始着手积累素材,为创作《平凡的世界》做准备。
上世纪80-90年代,路遥的巨作《平凡的世界》问世,犹如一场狂风,吹进了每个青年人的心中,孙少平的奋斗历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鼓舞着他们学习或者创业的斗志。
我第一次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在95年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从同事手中借阅到这本书。阅读完那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不甘心屈服人生穷苦的命运,在平凡的世界里,开创出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退缩,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与命运抗争,与挫折搏斗,那么,与他们相比。我们人生之旅中偶尔相遇的一些小挫折又算得上什么呢?
我们的人生经历与他们相比,虽然也度过了上世纪动荡的70、80年代, 但是生活、学习条件优越得多,读着少平的初中高中生活,不由得回想起自己难忘的小学中学生涯。与好朋友在课余时间开心的玩耍,课堂上的努力学习的欢乐时光。
高中毕业之后的孙少平回到双水村,成为一名代课教师。他利用课余时间,到地主家的金光亮家去辅导他儿子金三锤的作文,他的家访,令金光亮夫妇很感动。当时我想,我也是一名教师,少平的家访不是给我们做出很好的榜样吗?老师的家访,不仅可以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方面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会在家校共育方面,给家长带来积极的影响,配合老师教育好学生。
另外,少平不管是在上高中、回家乡教书、务农,还是外出黄原打苦工、在刘家湾煤矿上班,书籍一直陪伴在身边。他始终没有忘记阅读,不仅有古今中外的名著,还有时事政治的报刊杂志《参考消息》,阅读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精神支柱,陪伴他度过人生之旅的每一天!
我们怎样理解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 首先路遥在书中这样解释这句话的:他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因为通常情况下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五点,天黑以后才睡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早晨才算开始了。所以,早晨从中午开始!
在文章结尾路遥这样解释:他的年龄刚跨过40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在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庄严的劳动之中,那么早晨依然从中午开始。
作为70后的我们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正是人生的中年时期,对于整个的人生历程,也可以说正处在中午时光,在教学生涯和专业成长的路上,我们也要像早晨初升的朝阳,迸发青春的热情,奋力拼搏,努力前行!
读完这本书,让我们能够更清楚的了解路遥,历经六年的时间创作出巨著《平凡的世界》。他在书中有许多的金句,给我带来启迪:
1.勇于挑战自我。
“人是有惰性的动物,一旦过多的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削弱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每个人都有惰性,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总想选择逃避,而路遥在作品《人生》取得辉煌的成就之后,没有躺在荣誉功劳簿上,面对全国读者的掌声、鲜花和赞美没有迷失,而是给自己定下更大的目标,决心写出惊人一部百万字的小说,我们要学习他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我深切的感到,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最渺小的作家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某种抱负的人,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会有许多幻想、梦想、妄想。”
“生活可以故事化,但历史不能编造,不能有半点儿是事而非的东西,只有彻底弄清了社会历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艺术中准确描绘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这句话体现出路遥在写作上的执着。他的作品真实感人,这与他认真查阅资料,亲自到大学、煤矿体验生活分不开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感受生活的方式,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意作家体验生活的方式也会改变。他查阅了十年的报纸,并把这十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还深入到农村了解民风民情民俗。
2.有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毅力。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路遥定下创作《平凡的世界》宏伟目标之后,就用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去准备。首先大量的读书。研究分析古今中外的长篇小说,列举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同时还读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农业、工业、科技等各方面的著作。
然后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这部小说时间跨度从1975年初到1985年初,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近百人左右,有农民、学生、煤窑工人、教师、汽车司机、大队村、乡、县、地委、省委各级干部等各行各业人物的描写,查阅大量的资料,去走访体验生活,正是由于他坚定的毅力和信念,才为我们留下了惊人的作品。
3.忍受孤独寂寞,为创作的牺牲精神。
“写作中最受折磨的也许是孤独。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世间的许多美好。”这部小说的问世,路遥花费了长达六年的时间,创作这三部著作时,远离喧哗的城市和温暖的家庭,来到偏僻的地方,把自己封闭在房子里,独自沉浸在小说创作的世界里,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常常是两个凉馒头充饥。长时间的创作把身体累垮,为了给世人留下完整的三部作品,不考虑自己身体状况,只要能尽快完成,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作家最大的才智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编造的故事再生动也很难动人,而生活的真情实感,哪怕未成曲调会使人心醉神迷。”
作家路遥还重点谈到了写《平凡的世界》时,对如何开头进行的思考。万事开头难,写作也是如此,这是交响乐的第一组音符,它将决定整个旋律的展开。长卷作品所谓的开头,主要是解决“人物”出场的问题。路遥认为,在长卷作品中,所有的人物应该尽可能找到出场,以便有足够的长度完成他们。
所有的作家都有追求。所谓追求,就是不满足自己已有的东西,力图在生活和艺术中有新的发现。不过追求的目标越高,困难和挫折的系数就会越大。真正的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作家用生活的真情实感去打动读者的心。生活首先要打动作家的心,作家才有可能用自己所描写的生活去打动读者的心。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无数美好的过去,再也不能换回了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他再次感慨:这是一次漫长的人生孤旅,曾丧失和牺牲了多少应该拥有的生活,最宝贵的青春已经一去不返,当然为收获的果实而感到欣慰,也为不再盛开的花朵而深深的悲伤。生活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为某种选定的目标而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