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本价值被低估的好书--《建筑的意境》

一本价值被低估的好书--《建筑的意境》

作者: 菠萝Dyna | 来源:发表于2017-04-11 21:18 被阅读202次
    1.JPG

    作为一个建筑学的门外汉,买这本书纯粹是为了增加一点鉴赏能力,以后游山玩水的时候除了站在名胜前比个剪刀手,还能多一点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看点。怀着增长建筑物知识、提升鉴赏能力的心理下了单。周末两天下雨,一鼓作气看完。合上书本,带给我的是满满的惊喜。

    1
    本书作者萧默,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曾任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 曾著有《敦煌建筑研究》《隋唐建筑艺术》等。写作本书时,已近80岁高龄。但是文字间流露的渊博知识和清晰的思路,丝毫没有古稀老人的影子。

    2
    序言里,萧默先生一连串的发文就立刻吸引了我:为什么西方建筑以教堂成就最高,而中国建筑最高成就是宫殿?为什么前者用石头建造,后者是木结构为本位?为什么前者强调向高处伸展,几乎穷尽了石头材料所能达到的极限,后者却注目于横向延伸?为什么前者的内部空间迷离变幻、幽深莫测,后者的内部空间却只是一座简单的六面体?。。。。。。

    2.png

    对呀,看了不太多的山山水水,我怎么没想过这些问题呢?这么多的为什么,也正是我想要知道的呀。

    3
    整本书侧重于中西方的建筑特点比较。主要是从以下4个方面来展开的:

    1 中国的木结构特点和西方的石结构特点。木结构较轻,加工容易,横梁中部可以略向下弯转而不致折断。所以,木结构梁架主要为抬梁。屋面多为凹曲面,含蓄内敛,与西方的凸起圆顶形成对比。西式建筑由于石材料抗压不抗弯,所以梁之间的间距不可过宽,如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后来逐渐发展成更能体现石材受力特性的券,拱和穹隆结构,如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集中式穹隆,科隆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顶等。

    3.png

    2 中西方建筑外部空间的比较。
    中国的建筑强调群,以院落的方式横向发展;西方的建筑则是一个个整体独立存在。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上注重集体或个人的差异。中国的建筑,以宫殿为集大成者,保存最完整的,莫过于明初的紫禁城即现在的故宫。全长2500米,分为三节,围绕着渲染皇权,前后呼应,由天安门广场开始,途径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乾清门、乾清宫、御花园,以景山(又作镇山)收尾,一气呵成。红墙黄瓦白栏,庄重肃穆。

    5.JPG

    而西方在很长时间里,只是注重单独的建筑,并没有想过创造外部空间。后来的圣彼得大教堂,美国国会大厦等,才有了外部空间的布置。

    3 中西方园林的特点。
    中式园林如皇家园林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等,多崇尚自然,“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而西方的园林则强调工整和几何对称。如凡尔赛宫,圣彼得堡夏宫。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人对待自然是顺从和尊重,而西方则为征服和改造。

    4 中西方城市的比较。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极大都城是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规划四四方方,略呈长方形,每面开三门,有钟楼鼓楼,东市西市。欧洲中世纪,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出现了以主教堂为中心和最高建筑物的城市,如维也纳,佛罗伦萨。

    萧默先生博士主修建筑艺术历史与理论研究。本书也可看出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极高的文学修养,对于中外建筑物产生的历史背景,应景的古诗词,他信手拈来,表达的确切妥帖。如他描述华北和江南的塔,“华北的塔,雄健浑厚,若赵燕战士作易水悲歌;江南的塔,秀丽轻灵,似姑苏秀女唱江南竹枝,实在就是“胡马秋风塞北”与“杏花春雨江南”意境的外化”。真的是惟妙惟肖。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于中国文化的深深认同,和对中国几千年建筑成就的自信与骄傲。

    还有他信手画的建筑手绘,张张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更多的赞美,我已不能表达,期待着你也去读一读,再来与我分享。

    周末两天,外面是细细密密的春雨不停下,一杯热茶一本书,感觉内心更安静平和了。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就读书吧,它总会给你带来惊喜和力量。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本价值被低估的好书--《建筑的意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au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