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阶级固化的话题还在层出不穷,
许多人唏嘘“寒门出贵子”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
听得多了,就觉得矫情。
贵子是指什么呢?
光宗耀祖,有钱有势,
有令人羡慕的人生。
寒门呢,被普遍认为农村、小城市,
以及大城市底层的一类人群。
这样看,“寒门出贵子”其实从未普遍。
远到早期,我们知道有孔乙己、
范举人这些被科考逼疯的人,
近在眼前,就算美国,
民主也是有分层的。
如果你说,往上数三代中国都是农民,
那时候,就是寒门出贵子,
我只能说,那虽然是事实,
却是一个过渡,
放眼稳定的社会形态,
寒门出贵子的难度都极大。
2
还有一个显著的现象,
在中国很多农村,
寒门,其实压根不想出贵子了。
我们家是安徽阜阳下面的一个农村,
读书的风气已经大不如前。
孩子即使书读得好,
也几乎靠自己和学校的教育,
家长在这方面除了供学费,
其他参与很少。
我弟弟的大女儿今年9岁,
我以前一直忧心于她学习成绩不好,
想着以后还是最好上个大学。
可她妈总是和我来一句:
她脑子笨也没有办法,
她不像你上学那样机灵。
这是农村人普遍的想法。
我妈看得更直白,上学有什么用?
像你一样那么大年纪还不让人省心吗?
读书是白读了!
在农村早早嫁人有什么不好?
嗯,我们那嫁人是越来越年轻了。
去年年底结婚,到现在怀孕6个月的二表妹,
她刚刚满18周岁。
她的姐姐21岁,已经儿女双全。
她们嫁的可都不错,都是做生意的,
论不免于物质和思想之苦这方面,
我的书的确是白读了。
越来越方便的生活也让村里人对读书不感兴趣。
一进村,家家户户三层楼房,
装修比拟贵族气质,
小轿车几乎是年轻人结婚的标配了。
大街上高级超市也开得多了,
生活应有尽有。
我的表妹还年轻的不行,皮肤水嫩,
在家里被当成女神供着,
谁说读书的女人就一定变得幸福?
我们怎么定义读书后的幸福就一定是高级的幸福,就连痛苦也是高级的?
这的确是读书人定的规则。
就连范雨素,她为我们接受,
也是习谙了我们的话语方式。
我们才听得到她。
3
很久前看过一部电影叫《海上钢琴师》,
讲一个出生在船上,
被船员共同抚养大的孤儿。
他10岁时靠听别人弹奏自学成才,
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钢琴师,
许多人从陆地上慕名前来听他演奏,
那里有美国参议员,
有想让他制作唱片的商人,
还有来斗钢琴的“爵士之父”。
他有很多机会离开船,
而且几乎只要一离开,
立即就能坐享才华赋予他的巨大名利。
好友麦克斯一直劝他离开,
他也犹豫过,一度和船员们拥抱告别,
但下到半截楼梯又回到了船上。
多年后船到了年限要爆废掉,
他选择了和船一起葬身大海。
很多次,我们的钢琴师站在船上,
望着岸上的纽约大都市,
高楼林立,云雾缭绕般,
对这景象感到万分恐惧。
在生命的最后,
他对麦克斯讲了自己为什么不愿意下船。
❈
“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
“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
❈
城市里的男男女女,
过的岂不就是钢琴师所说的这种生活吗?
城市就是欲望的无底洞,
上升永远没有尽头。
我们在太多的十字路口迷失迷茫,
歌颂着可能性,
其实真的有那么多可能性吗?
我们的可能性都被绑架在主流媒体议程,官方意识形态、流行文化里,
那里推崇的观念、生活,
让多少人失去了独立思考,找到自我的能力?
更邪乎的是,
现在“要学会独立思考”“要个性”也成了一种被收编进消费文化的口号了!
对寒门出贵子感到恐慌?
这暴露了我们对财富名望的贪婪追逐,
也暴露我们的教育其实不是让人学会安身立命,自我发展,
而是将我们自己培养成一个遵循进步,
以名利为大的【普通人】,
在这个导向下去折腾,去创造,
怎么都行。
所以如果大家在城市里追求的都只是一个东西,
那留在农村,家乡小城,有什么不好?
大家各不妨碍大家的追求。
那里虽然有攀比,但不至于没有边界,
虽然追逐财富,但不至于差距太大,
虽然格局小,但那是根,也是安稳,是归属。
4
寒门出贵子,更好的世界里,
这个贵不应该是财富意义上的贵,
而是尊严意义上的贵。
教育最基本的应该是让每个人,
无论财富多少,
都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应该是让每个人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
任何职业都能被尊重,
任何身份也都能安心,
以此为荣的做下去。
想想最近杭州保姆纵火案的惨剧吧,
深层次处指向的是同一个问题。
保姆借高利贷赌博,偷盗雇主家财务,继而放火,
这里面充满的是她对财富的觊觎,
对自己卑贱命运的敏感。
新闻里,雇主对这位保姆很关切,
一直当自家人看待,
甚至借了10万块给她。
很多知名自媒体对保姆怒气而攻之,
他们站在雇主的一边,
提醒雇主一定要有界限感,
不能太把保姆当自家人,
更哀叹现在保姆怎么都这样,
尤其年轻保姆,心眼更多。
保姆的尊严薄弱由此可见一斑,
她们不会把这个当成职业,
也没有认同感,
做保姆让他们感觉低人一等,
而她们的雇主,乃至社会甚至也是这么认为,
这就要命了。
但保姆和仆人本可以有另外的模样。
比如《追风筝的人》里的哈桑,
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了万千读者。
主人阿米尔却等级观念严重,
他看到哈桑被强暴后逃跑,
后还逼迫父亲辞退了哈桑父子,
远不像这位仆人有大善。
比如电影《触不可及》,
白人富豪菲利普瘫痪在床,
需要找一个全职陪护。
很多人应聘,
但他最终选择了刚从监狱出来、经常不干正事、家里穷得叮当响的黑人德希斯。
菲利普说,德希斯“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德希斯对菲利普家的一切感到欢喜,
住大的床,学着画画,看上女秘书,
跟着菲利普学跳伞。
但你丝毫感觉不到他或卑躬屈膝
或仇恨取笑富人的姿态,
对他来说,
这些富人的生活就和平常生活一样,
绝不需要他谄媚和小心翼翼去维护。
也正是他的这种平等的尊严,
打动了精英身份的菲利普,
两个人产生了深刻的友谊。
主仆本可相安无事,
仆人也有它的尊严所在,
可以平凡的伟大,简单的快乐。
不愧对自己,不妄自菲薄。
所以,寒门请出这样的贵子,
无论以后贫穷或者富裕,
都能活的顶天立地,一身自信,体面自尊。这些不需要资源、财富的比拼,只需要追随自己的内心。
相比富贵的贵,
我们太缺失教导孩子怎么样面临平凡,对待平凡。
而“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5
对寒门出贵子的忧心,
凸显现代人身份的焦虑,
已经严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开篇就写到:
❈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
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
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
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
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
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
❈
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是通过“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的。
这就说唯有外界对我们尊敬,
关注我们,
我们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
所以,我们的很多欲望,
其实和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
身份的焦虑背后是以下观念做支撑:
人人生而平等,
人人深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实现梦想。
而在18世纪以前,基督教社会和中国封建社会,
都是有严格的等级秩序,
甚至把这看作天之道、神之道,
反而大家较容易接受自己的身份。
政治学名著《论美国的民主》,
是第一本系统质疑民主是否真正如想象中美好的著作。
19世纪30年代,
作者托克维尔到了美国后考察发现,
富足的美国人常常焦躁不安。
他承认民主和平等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要比原来好的多。
但也指出中世纪底层的民众却享有精神上的宁静。
❈
“尽管不同阶层人们之间命运如此迥异,但各个阶层之间并无恶意。你可以在这个社会看到很多不平等,但你不会看到人们的心灵因此而蒙羞。”
❈
托尔维尔特别提到民主社会与贵族社会对贫穷的看法,
在贵族社会,底层的仆人能“愉快地生活,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同时也不失自尊。”
而现代社会,媒体和社会舆论聒噪,
让每个人相信都有机会攀登到金字塔尖,
然而事实是只有很少数人能脱颖而出,
大部分底层年轻人并不能改变身份,
从而变得意志消沉,轻贱自己,
憎恨自己的顶头上司。
今天民主已经成为普世价值,
托克维尔所说的现象要严重的多,
而且中国人由于缺乏信仰,
就更夸张了。
当然,没有人愿意重回黑暗世纪,
学者的种种讨论最起码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是否我们忙碌追逐的同时,
并没有获得想要的快乐?
是否在达到人生新高度前,
先学会缓解焦虑?
是否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信仰,
发掘人生的意义?
是否寒门不需要攀登高处,
也能有曼妙的风景?
停下来,想一想吧。
6
有个人在写给她宝宝的信里说:
“孩子,等你长大,
如果你想当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
那就去努力吧,
但如果你仅仅想当一个面包师,
那也不错。
如果你想从政,
只要出于恰当的理由,
妈妈一定支持,
但如果你只想做个动物园饲养员,
那也挺好。”
这是多么伟大的妈妈,
但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层东西。
写下它的人叫刘瑜,
是我喜爱的学者,
剑桥大学的政治学博士。
很明显,这是一个精英家庭的教育观。
他们的孩子可以不付吹灰之力,
从小就广猎世界各国文化,
各种思想潮流,有更多选择。
孩子倘若去做理发师,那你会说,
哇,他一定是因为喜欢。
可寒门的孩子呢?
如果他去做理发师,恐怕你会说,
哎,他一定是被逼无奈的。
就像高晓松说他从来不在中国买房,
你就会说,那是因为人家有钱,
说买就买了,那不一样。
苦逼的我们还是要安心做个房奴的。
你可以说这是人性的拧巴之处,
尽管富家孩子做理发师喜欢的几率更大,
但为什么寒门的孩子就不能是呢?
是否问题是出在你的身上?
我们应该渴望有更多能写出这封信的的平民妈妈出现。
不再纠结寒门出不出得了光耀门楣,
前程远大的孩子,
而是关注寒门能不能出一个忠于自我,
不因外界定义自己,
在任何等级,任何职业,
都能有自我尊严和骄傲的孩子。
如若是这样的贵子,
请给这个社会多来一打。
而在这之前,
作为即将做家长或已经是家长的我们,
也许应该放下一些对所谓阶级固化的恐慌,
学会自我安放。
毕竟,父母是孩子最深远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