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的路中央,有个姑娘大中午地仰望天空,还时不时发现外星人似的手舞足蹈。我非常好奇地随着姑娘的眼神路径望去,发现什么的都没有啊。“难道我瞎?”我怯怯地想,于是我在离姑娘50米的位置驻足继续观察天空,还是什么都没有。
后面的情形就有趣了,从姑娘旁边路过的所有人都慢下脚步伸着脖子往天上看,然后疑惑地看了姑娘两眼才正常步离开。“原来我没瞎啊。”
是啊,人就是这么爱看热闹,看到别人看天空,我们也跟着看,觉得天上肯定有什么特别的东西;看到别人排队买东西,我们也跟着排,觉得这肯定是好东西。
1、原理
其实,这是一种我们每天都被影响着的“从众心理”,也即“社会认同心理”。
“社会认同心理”是指我们在做某项判断时,会去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我们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多个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认为这是正确的。
2、场景
1)我在某宝上剁手的时候,会先根据关键词搜索,然后根据销量来排序,再结合1)这家店是不是3钻以上;2)产品的评价(数)如何;3)宝贝描述属实这项评分是否高于同行业水平。以上几项都是其他人对于该店、该产品的评价。我们希望从别人的口中听到这个东西值得买。很少有人能完全不受这些指标的影响直接放进购物车;
2)我们出去外面吃饭,一般都会在某点评网上查看附近餐饮店的评价如何,再决定去哪家。因为我们相信大部分人评价不错的店,一般都不会错;
3)很多化妆品专卖店里面都有一些Top1,Top2,Top3……类似的立牌,来告诉消费者这些就是店里面卖的最好的产品,这样他们就不必大费口舌地劝我们去相信,哪些产品是值得买的;
4)乞丐的碗里面都会事先放几张20元,10元,5元面值的纸钞,来告诉你别人都那么慷慨,你好意思放个几毛钱吗。
3、特性
我们几乎无法避免被“社会认同心理”所影响,而且它有两个特性,在这两个特性存在的情况下,我们被影响的可能性更大。
1)不确定性:当形势不很明朗时,当我们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时,我们最有可能接受并参照别人的行为。
你可能常常听到这样的报道:当一个人被肇事者撞倒在地,挣扎着想从地上爬起来,需要帮助时候,却没有一个旁观者伸出援手。
原因是当周围有很多可能会帮忙的人,这时候每一个人的责任感都会下降,我们会想“也许其他人会帮忙的,也许有人已经打了120了。”所以当每个人都以为其他人会去帮忙或已经帮了忙时,结果是其实一个人也没有帮忙。
分析一件事情紧不紧急,我们有时候都在看周围的反应,但是我们却忘记掉那些观察事态发展的人,可能也和我们一样,都在寻找其他人的反应。
2)相似性:我们更有可能参照和效仿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
很多快上幼儿园的孩子的妈妈们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到了幼儿园是不是也不爱睡午觉,也在家里一样常常胡闹不听话。其实,把孩子放在同龄人中,他们会竭力遵守社会认同原理,别的小朋友怎么做,他们就可以怎么做,别的小朋友可以做到的,他们也会去竭尽所能做到。
很多企业在标榜我们要积极培养新生力量,要让更多年轻人来做企业的主人,然而,你发现这家企业的中高层大部分还是70后,60后。那么80后,90后的年轻人找不到相似的参照,就不会相信这些鬼话。同时70后,60后对他们行为的影响也会较弱,因为他们并不相似。
4、应用
那么,社会认同心理对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呢?
1)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考和行动的捷径;
当我想买一瓶面霜时,只要去买那些销量好的、适合我肤质的面霜就可以了。
2)指导我们在紧急情况下要采取怎样明确的指示和措施;
上面那位被撞倒在地的人应该这么做:1、让旁观者知道你需要紧急的帮助;2、你要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帮助你;3、由谁来帮助你?
你可以从人群中挑出一个人来,盯着他,对他说:“这位穿黑夹克的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叫一辆救护车来”此时,这位你指定的人很大概率是会帮助你的,因为在那个时刻他身上有更大的责任。
3)明确榜样必须是类似的道理。
上面的例子,如果企业真正想培养年轻人,就要树立几个标杆,把几个优秀的年轻人放到重要的中高层位置上,只有这样,其他年轻人才会觉得更有希望,同类人之间才会有更强的共鸣和影响力。
因为迷茫,所以跟随;因为相似,所以认同。
END
我是鸿小尤:
追求人生的的厚度、深度与温度,与你一起践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个人成长、职场提升、投资理财、语言学习、旅游分享,一个都不能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