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命么?你算过命么?
很坚信“命运天注定”的人,很十分热衷于算命、算事业、算缘分。在遇到喜欢的人,计划步入婚姻前会去算上一卦,看看对方是不是自己的“命中人”;在事业上遇到选择时,也往往犹豫不决,寄希望于通过高人指点、算命卜卦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方向。
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心存敬畏心,并没有什么不好,这可以让我们更珍惜所得。但是如果我们执念于由外在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我们往往深陷无助中。
那如果你不信命,你像魔童哪吒一样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坚信每个人的生活和人生都是自己创造和选择的,那为什么你不喜欢现在的状态却找不到出路呢?很多人都十分笃定自己活在自由意志下,人生未来的道路由自己自由掌控。可是却发现,读再多的书,听再多的课,却依旧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或许你也会发现,自己的人生总是在重复,重复着类似的不幸和痛苦,自己就像一个原地打转的陀螺,自己的整个人生就仿佛被一个魔咒指引着,操控着,越是想要挣脱,越是深觉乏力。这又是为什么?
其实,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1你越不幸,你越执念于“不幸”这个人生脚本
每个人的人生都被一个魔咒所牵引,要么一路奔放,要么一路丧到底。越活越丧的你,甚至发现,跳槽也好,结婚也好,都无法让自己得到解脱。
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提出“人生脚本”的概念,指人们在内心深处会无意识写下自己的人生脚本,并照此生活。这个魔咒,就是我们潜意识给自己写下的人生脚本。只要脚本已定,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都会无意间去按照人生脚本的内容来演绎自己的人生。
所以,写下幸福人生脚本的人,会越来越幸福;写下痛苦人生脚本的人,就会越来越不幸。
日本心理学家铃木敏昭结合艾瑞克·伯恩的思想,深挖导致个体作茧自缚、不断重蹈覆辙的心理因素,提出执念一词。在《拒绝被支配的勇气》中,他认为,执念是基于错误依据所形成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是组成人生脚本的核心因素,即人生脚本的主线。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无意识给自己的人设,我们认领了这样的角色后,用这样的角色去应对世界。
我们整个人生的剧情都是受意识执念所引导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说:我的人生就是这样的啊。我就是这这么倒霉的人啊。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充数的。因为他们的内在执念是:我不可以被爱,我不可以成功。
所以,你有怎样的人生状态,完全取决于你的人生脚本;而你有怎样的人生脚本,取决于你给自己植入了怎样的执念。
一个把“听话、顺从才能获得爱”作为执念的女人,就会演绎出“累”“取悦他人”的人生脚本,她会把取悦别人作为自己的内在目标,因为她坚信只有自己足够顺从别人、迁就别人,自己才有价值。于是,我们会发现她在工作中常常没有主见,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有点谄媚和奉承的姿态;在朋友中,她是最好相处的一个,她永远都是听大家的意见;在爱情中,她也会坚信越听话越被爱,所以百般取悦对方,尽量少给对方添麻烦,成为典型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乖乖妻。她很辛苦,但是却完全意识不到,她需要这种“虐”,因为这就是她的心理舒适区。
2 执念形成于童年,强化于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千千万万个执念中。我们对其坚信不疑,并作为我们生活的准则。很多时候,执念就是我们自动化的想法和反应。面对刚刚下达的项目任务,A同事脱口而出:好,我尽力完成。他内心可能有“我可以,我能行”的执念;而B同事的直接反应却是抱怨:啊,我的工作已经够多了,我根本没精力完成。那他的执念就可能是“我不行,别人能行”。
每个孩子生下来几乎没有太大差别,也无法断定以后的人生走向。但随着长大,每个人的人生色彩就表现出来了。有些人的生活绚丽多彩,丰富多样;有些人的人生命途多舛,悲欢离合是主要剧情。这都是我们的执念所造成的。
执念就像是隐形眼镜,我们无心戴上它,却还是透过它来看这个世界。我们能从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来推测他所秉持的执念。
比如“口头禅”。一个人的口头禅常代表了他的自动化反应。一个常把“随便”挂在嘴边的人,往往内心是最不随便的。朋友Ava就是一天说N次“随便”的人,她是公认的事儿精。一起去吃饭,她常不发表意见,却总在菜上桌后边吃边抱怨。每一次聚会,问她时间和活动计划,她都会说:“随便啊,我都可以”。但却总是对别人商量出的计划指指点点,每次都让大家很扫兴。Ava的“随便”并非她的真实想法,而只是她的自动化想法。表面上,她让人觉得特别随和、特别具有包容和接纳感,但是事实上,她的口头禅都带着情绪和期待,映射出她无意识“爱我就会满足我”的执念。
自我评价、性格测试、刻板印象、偏见等也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执念。
一个评价自己是“内向,喜欢安静”的人,会坚信自己不适合从事销售类工作;一个星座迷、血型迷,会特别相信自己所属星座、血型对自己性格的定义,如金牛座的人很务实,但是很保守,久而久之,他就不愿意面对更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一个有着“上学才能成才”偏见的人,会尤其重视学历,也常会因为自己学历不如人而过度自卑;同样,一个心存“约会必须男人掏钱”这种刻板印象的女人,就因为男人的消费观而跟自己不同而错过良缘。
所以,执念就是那些我们内心毫无理由坚定不移去相信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个过滤器,过滤掉我们不坚信的知识,只留下我们所一直坚信的某些知识。就这样,虽然我们面对同样的世界,但因为内心中有不同的过滤器,我们只按照自己的执念过滤下我们无意识想要的东西。我们成为了不一样的人。
执念太重,就是画地为牢,给自己带上魔咒,把自己锁在一个越来越狭窄的世界里,越活越自闭。
执念形成于童年,在成长中不断被强化。确切说,执念基本形成于孩子7岁之前的童年经历,主要是家庭经历、学校经历和社会经历。所有的童年经历会通过禁令和驱动两种方式来塑造一个孩子的内在逻辑。
一个童年家教特别严格的孩子,经常会接收到来自父母这样的禁令:
“不可以在吃饭时玩耍。”
“不可以在七点后回家。”
“不要把情绪挂在脸上。”
“不可以玩危险运动”
……
同时,这个孩子也会接收到父母如此般的驱动:
“这件事你做的很棒,妈妈很开心。”
“你这次考试很好,奖励你一个心爱的玩具。”
“只要你现在乖乖听话,妈妈就给你买想要的礼物”。……
面对这些禁令和驱动,孩子出于生本能的需要,会尽力去压抑自己,把父母的言行作为权威,努力去取悦父母。这些禁令最初是父母或主要照顾者所给予的,但随着成长,孩子就会学会按重要他人的标准给自己下禁令,这些都会发展为伴随孩子一生的执念。
学校中的规则、教师的言行,以及社会文化、道德标准等常识,也会促发或强化孩子的内在执念。在成长中,执念每被强化一次,人生脚本就被强化一次,逐渐,一个人就有了外在赋予他的“人设”。
3 四种心理地位,四种核心执念类型
这些外在环境的声音太过强大,以至于为了获得爱和安全感的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的自我声音,去消化吸收这些外在的逻辑。艾瑞克·伯恩认为,人们基于童年经历会形成四种建构世界的方式,这四种心理地位决定了一个人在成人后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在《拒绝被支配的勇气》中,铃木敏昭认为想要掌握人生脚本,首先要清楚自己的执念是什么。因此,四种心理地位对应于四种类型的核心执念。
第一种:自信型:我可以,你也可以。
这种人既肯定自己,也不否定他人;能非常客观地看待每个人的价值感。面对任何事情,他们可以尊重别人,却不贬低自己。别人即便否定他的意见,他也可以客观吸取建议来充实自己。有这种核心执念的人,你会觉得跟他相处很舒服。
第二种:自卑型:我不可以,你可以。
这种类型的人时常否定自己,肯定别人;觉得自己不重要,别人都很棒。他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执念:我能力不行,我很差劲,谁会喜欢我啊。好事怎么轮到我头上啊。年会中奖肯定不会砸到我的。
他们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执念是坚信自己一定会失败的,一定不会成功,一定不会幸福。
第三种:霸道型:我可以,你不可以。
这类人会肯定自己,否定他人;觉得自己比别人有远见,有想法,有能力。网络或现实生活中的喷子、柠檬精、杠精往往有着霸道型的执念。他们喜欢吐槽别人、评价别人。他们没有自信型对别人的尊重,也没有自卑型的卑微懦弱,但是却明明自己是只猫,却觉得自己是只老虎。这样的人在小时候常常是父母的掌中宝,在特权感中长大,无法成熟去从容玩转成人游戏。
第四种:毁灭型:我不可以,你也不可以。
这种人活着毫无价值,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会相当然否定一切,相当偏执,内心非常黑暗。在恋爱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人,他们的执念是“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快乐,你也不能快乐”。所以,“你不爱我,离开我,那我们就鱼死网破,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这样的人抗挫力特别差,还具有很强反社会型,一旦分手闹得不愉快,可能会拎着刀去找爱人复仇,甚至把对方杀了,自己再自杀。
所以,一个人,是有幸福的执念,或者不幸的执念,几乎都源自经历。而长大后的我们在关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也源自双方秉持不同的执念。拿代沟来说。为什么我们会发现父母跟我们价值观不一样,特别难以去说服他们改变,或者理解我们?一个朋友聊到父母对自己的工作不够理解,一定要求自己去做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但是他就想自己创业;父母觉得钱要存起来,但他觉得钱要理财才会更有价值。其实这就是社会文化让我们形成的执念。我们跟父母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文化下,有着不一样的时代观。而这些时代观会渗透到我们的价值观里,去强化我们的执念,从而造就我们觉得保守过时的父母和父母觉得不靠谱的我们。
4 如何觉察并扫除“万悲之源”?
执念,从本质上其实就是我们童年所形成的错误认知和异形思维。我们把外界给我们灌输的不正确思维当做信条,去展开自己的人生,这就会导致我们越长大内心越孤单,因为我们离自己的生命初心越来越远。扫除万恶之源、万悲之源的核心执念,我们才可以跳出樊笼,重建自由的自我。
铃木敏昭在《拒绝被支配的勇气》中分享了很多改变异形思维、重建认知的方法,比如改掉不良口头禅、进行积极自我暗示、用阳台思维法看待问题、与内在小孩对话、身心自我肯定等,他还分享了一种教我们透过现象看待问题本质的执念分析四步法。
第1步:列出问题清单。
当我们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或心理压力时,可以先列一下问题清单,一行一个重点去列出自己能想到的所有问题。
第2步:制作执念分析图。
列出问题后,可以使用执念分析图层层去深入找寻问题出现的原因。使用执念分析图把问题的根源和因素全部分析出来。这是逐渐从现象触达本质,从意识接近潜意识的过程,一定要发散思维,不要着急下定义、做结论。
第3步:对每一种异形思维对症下药。
执念分析图完成后,以此为基础找出自己陷入的异形思维。对一个孩子来说,异形思维具有权威性;但对于已经成年的人来说,异形思维完全可以证伪。所以,从现在成年的视角去看曾经小时候深信不疑的异性观点,观点不攻自破。
第4步:找出导致核心执念的根源。
每一个执念的形成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一个具体经历。我们进行执念分析的目的是破除执念,而不是仅仅制止烦恼根源。烦恼根源多根植于现实生活,但执念却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所以,如果只是为了制止烦恼,而不去触达执念,烦恼不可能被根处。追溯到童年曾经的某一个最贴近的经历,才是执念产生的土壤。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身体为心灵服务,心灵指导着身体去行动,而身体的行动也在强化心灵视为“信仰”的信念。如果你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那就从微处做些行动的改变。一旦我们行动起来,就一定可以改变结果,而结果就会改变想法,想法就会动摇思维,思维就会改变执念。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内向,试着去跟身边人多说哪怕一句话。
如果你觉得自己业务能力不行,试着去向身边优秀的同事模仿、学习
如果你觉得生活无聊没意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环境,换个房子,或者换个工作。
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就改变下穿衣风格,让自己换个样子。
你可能觉得很不可思议,当我们只是换个穿衣风格,我们的人设很可能就会动摇,而渐渐的,内心就真的变化了。
虽然任何的不快乐,都源自我们的作茧自缚。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命运负责的能力,当然我们都有能力治愈自己。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