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一种说法,说农民过得没压力,很清闲,收入少点是应该的……
“没压力”的根据是不用上班打卡,没有指标任务;“很清闲”的根据是一年只播种、收获的时候忙三个月,别的时间都耍着。
看到类似说法,第一感觉是愤怒,农民是没有节假日的行业,全年无休啊,还清闲?
冷静一下再想,估计提问者故意造热点,或者是根本不了解农民生活,且当是他不了解农民生存环境吧,讲讲老中青三代农民的一年生活,算算到底工作了几个月?
张大爷是山区农民,县城是他一辈子去过的最远地方,儿子儿媳出门打工,他和老伴儿带着孙子种地。
大年初二,张大爷就脱下过年穿的新衣,挑粪上山浇油菜。坡地上水源不便,化肥也贵,为了好收成,只能辛苦一点。
春天,管理油菜、平整土地、水稻育苗是大活儿;管理豌豆、蚕豆、种些蔬菜是小活儿。
夏天,先把油菜收了,山区难以机械化收,全靠肩挑背磨;再把水稻秧苗从苗床分栽到大田里,进行各种田间管理;还要在收了油菜之后的空地上种玉米和红薯,地不能闲着,收的粮食才基本够用。
秋天收稻谷、收玉米是要抢时的大活儿,张大爷的儿子儿媳会尽量回家帮忙,没法回去也寄点钱让他们请帮工,但帮工不好找,青壮年多数外地打工去了。
收了粮食,仓满囤满很高兴,可实际上没什么可赚,要凑孩子学费、攒钱盖房之类还得靠打工。
冬天又要为来年做准备,把红薯从地里挖起来,平整土地以便栽油菜苗。水田也要犁一遍,洒上杀虫剂,把田周围的杂草除干净,来年的病虫害才少。
这些还只是田里的活儿,如果算上养鸡养鸭养猪之类,更没有空闲。
李叔的家在浅丘陵地区,从古到今都是鱼米之乡,因家中老人偏瘫在床,儿子即将高考,决定这两年不出门打工。
村里人多数去外地,不少的田撂荒,李叔给主人家打声招呼,就种那些撂了的地,也不给租金,这样多种些地才能勉强维持开支。
开春了,先给坡上的小果园打农药,防虫防螨防病,再去管坡下的田。
为了增加产值,田里在搞稻田养鱼,多了收入的同时也多了很多管理工作。稍不注意还可能粮也收不着,鱼也养不好。
夏季是最忙的,要想果树丰收,这个时期的管理工作最重要,给果子套袋这一件事,都是费时费力。稻田里的活儿也是这个时期最多,最怕遇到突然涨水,如果稻秆倒伏、快长成的鱼跑了,要血本无归。
到了秋季收获,果满园、粮满仓不算成功,要果子和粮食卖出去了才可以松口气。
李叔种的地多,全指望农作物养家,要零卖也不现实,遇到收果子的人压价,只能骑着三轮车在周围乡镇到处寻价高些的。
冬天,给果树修枝,捞鱼去卖,翻耕土地,很多杂事要做。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得在果树下栽些蔬菜。
或许,北方有些平原全用机械,只种一季?不了解。不过,那得人均十亩地,收的粮食才够温饱吧?毕竟除了吃以外,卖粮的钱要够各种开支才行。
小王的家在城郊,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开着几百亩的花圃,他已经不需要到田里流汗劳作,但他也并不清闲。
春天到了,一部分温室里的花要移栽出来,不移栽的也要换盆,温室的各种设施也要调整检修;露地花卉长势正好,除草防病虫的工作也繁重;在安排好这些杂事的同时,小王还要了解花木销售行情,分析制定出一年的种植计划。
炎热的夏天,白领们在空调房里办公,小王要去田里巡查花木长势,他不用亲自做杂事,但要做技术指导。
夏天也是需要投入农资最多的时候,安排好化肥农药的购买与使用很考管理能力,如果购买农资时暂时资金周转不开,还要和银行、和农资经销商打交道,各种应酬。
和传统粮农不同,花木不一定能在秋天丰收,小王遇到多次定好了的国庆用花,到时候又取消订单。
他的花圃还没有成大规模,客户给的订金很低,对方违约,收着的订金也难补偿损失。特别是一年生的草本花,开过了半个月花期后,基本就属于没用了。
跑销售,愁得焦头烂额,等卖出去后,将花装车、翻耕空下来的地,继续育苗这些事又该忙了。
小王的花卉类型里,供年宵花用的品种很多,冬天也是销售季。
同时,还要安排把需要进温室的花卉移进温室;来年要播的种子也不是随便堆放,而要拌药沙藏,为保证来年出苗率,这种技术性稍强的工作都要他亲自做。
在上班的人要放假时,小王还在忙,他是农民也是商人,冬天里的各种团拜会也要去,交际应酬不可少。他最怕过年,过年前后要做的事项太多,常感身心俱疲。
我说的三位农民是四川农民,张大爷是我老家邻居,李大叔是我远房舅舅,小王是我一位客户,他们工作时间可比有稳定工作的上班族多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