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近两个月,总算将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看完了,之所以拖拉,大概是没有太过吸引我的地方吧,说起来,我只是因为老看到别人写的崇拜他的文章,还有人声称愿做小波门下走狗,才好奇想要读一读。读完这卷代表性的杂文集,还有小说《黄金时代》和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待读,但愿像有人说的那样,他的小说比杂文好看。
看完文章后,我想王小波之所以出名,大概在于他敢于在90年代初就写批判文革的文章吧,即使是现在,据我所知,文革还是比较受限制的话题。他对话语权的否定,对个人思维能力的推崇,还有对科学和智力的大力赞扬,都让人耳目一新,他确实也创出了一些新名词,文章中我看到的比较有意思的词句比如征话语税、大力丸式的学问、有痰气的文章、思维的乐趣等等,还有,那头特立独行的猪。他在极尽自己的思考,但传达给大众时未免太枯燥和一本正经了些,名词太多,主意太正,文采泯然,让人不由得跟着紧张,读完后就像上了一堂看着他动脑筋的思维课,终于可以喘口气下课了。
虽然他在大力批判一些文化上的制度、知识分子的准则,但总像隔了一层什么,我想可能是因为,就像他文中所写的,文革时他年纪尚小。切身的体会不太深,后来又留了洋,所以只能总结性地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用真理,用理智,用思考来取代那些传统的、模糊的、所谓的仁义道德和中庸方法,但他忽略了人性,人性的不确定性,人性的卑劣和难以定义。
如果看《牛棚杂忆》之类的真实回忆类文章,就能明白当年深受其苦的人身处的是怎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环境、怎样一步步被迫走向覆灭,里面有的是细节和人性的晦暗,有些东西,也许并不是大家都理智一点就可以避免的。
人不是机器,哪里会有什么绝对的理性。纯粹说理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否定“哲人王”,“科学王”也不见得能救世。这时候,说理的杂文不如动人心魄的小说来得让人印象深刻和震撼心灵,比如小说《亮剑》,赵刚、李云龙悲剧式的自杀,带来的是让人气血上涌的悲愤和对那个时代彻底的质疑,人们自然会思考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
王小波虽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质疑,但这些用在个人身上可以是修炼自己的方向:持续学习,保持理性,客观思考,至于整个社会,它是个庞大的复杂的东西,并非简单套用就可以。
另外,文中的观点是否真的都是小波先生自己的灼见呢?看到他几乎每一篇都提罗素,真是让人头疼,即便他对其推崇备至,但过量地引用也让人生疑,他批判中国的先贤,又似乎视罗素为先贤了,这算是文章中一些矛盾之处的代表吧。
其实说起来,王小波杂文中的观点并不深奥难懂,都是浅显的道理,只是这些道理要经人点破,才能被人注意到:哦,确实如此。他就像那个说国王没有穿衣服的小孩,真率,没有杂念,这是足够可贵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