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好习惯,参加各类型的活动,但凡某个点触动内心,我总喜欢写文记录。
昨晚我参加了一场亲子沙龙。沙龙的主持人高挑、优雅,开场时分享自己的经历。她通过一场沙龙,一次个案,让自己看到并修通了与父亲的关系。她有勇气,在三十而立时,对父亲坦诚地说一句:“我爱你”。
现如今,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接触心理学,尝试了解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卡点。
十年前,我看过一个访谈节目,介绍一对香港艺人,他们在剧组认识,是彼此的好朋友,也信仰同一个宗教。
在香港,年轻人婚前做婚姻咨询不是一件少见的事。
透过婚姻咨询,这对艺人了解到在他们的亲密关系中,有可能发生的冲突类型,他们的人际互动的卡点在哪?
虽然哲人说过:他人即地狱。
但说白了,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倘若一个人总是因为与自己的内在关系,现在与过去的关系,新家庭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纠葛不清,无畏争吵,真会身心俱疲。
可哲人又说了:存在即合理。
当年我看这对香港艺人的访谈节目时,对我震撼蛮大的,虽然那时我还没有男朋友。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格式塔理论(中文翻译也译作:完形理论),发源于上个世纪的早期,这个理论我之前接触的比较少。
印象中,提到一个例子,一对年轻男女,能够彼此看对眼,是因为感知到对方身上存在自己身上缺乏的某些部分。这种感觉用画图来表示,是一个缺了口的圆形。人的心理暗示会自动补齐它。
内心认为缺啥补啥,找到的另一半刚好填补了自己“预想的空缺”。
最初吸引你的那个部分,日子一久,情感浓转淡,你的态度在渐渐变化,有些不以为然,从反感,到不屑,累积愤怒,最终爆发。是缘是结,不得而知。
比如,下面这个我在年前写的一个段子:
最初妳看上他,因为他稳重、自持、能给妳带来安全感,时间流逝,妳开始麻木,妳开始嫌弃他过于稳如泰山、丝毫不动,妳反感他缺乏生活情趣,生活中按部就班、毫无生气,为什么他活不出“别人家老公”的样子?
妳忘记了当初看上他的优点,那优点仿佛就像《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最初妖艳的红变成了斑驳老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让妳嫌恶,不忍再看第二眼。
最初的激情澎湃,随着时间的堆叠变成了滚滚的泥石流,它排山倒海,裹挟着妳前行。
而妳,也仿佛是一只在泥浆里扑腾的猪,一边享受着过于熟悉却令妳愉悦的坏感受,一边唾弃这奔腾不息的草泥马的日子。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最终妳变得越来越肥,越来越臃肿,妳依然是那只玩泥巴的猪,岁月是把无情的杀猪刀,一刀一刀剐着妳的身体,油腻腻、肥乎乎,连妳都开始嫌弃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