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时我感到很焦虑,很烦躁,很厌倦。
如果打个分数,焦虑70分,烦躁80分,厌倦80分。
一、我为什么焦虑呢?
因为昨天陪娃看病,落下了一些工作没有做。
我昨天接到电话要打个微软补丁,deadline是昨天,但我不在单位。而且涉及专项的会议纪要还没有写……
我的初心是:我希望自己是一个靠谱的人,休假可以把工作安排好;我希望我的工作能体现自身价值,希望能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得仅仅有条。但休息了一天好像就有点乱。
加下来,我需要:
1、摒弃完美主义:都是凡人,谁还没点疏漏。他们给到我的其实是反馈,不是评价。我只要及时纠偏,及时补上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沉溺在错漏中无法自拔。
2、尽快开始:没搞完的就抓紧行动,不要陷在焦虑情绪里。
二、上班时感到很烦躁和厌倦。
有句话叫“p股决定脑袋”,正如超爷说的,换了岗位后,我的p股还没扭过来。我依旧以一个一线运维工作者的思维在推进任务。总想着下发的事情该怎么干、具体怎么落实……但其实我目前已经不是一线工作者了,我的岗位职责要求我更偏向于规则制定者、要求提出者。思考具体怎么干不是我的职责,如果我一直以一名一线工作者的心态思考问题很难推进工作。
就像接到了系统重建梳理步骤的工作任务时,我一心想的是如何让技术人员更快捷、方便地完成工作,我总想着要帮他们思考、规划具体方案的模版,协调各部门提供范例,让一线人员方便完成,以便快速交稿。但这么做:
1)我的工作量很大,兄弟部门也未必支持。
2)我梳理的未必是最全面准确的,如果有遗漏反而容易被审计到问题。
当时我就被卡住了。
觉得我不能帮一线人员处理任何事,只能高高在上地提管理要求,让底下的人落实。而我明明知道他们忙得要命,这玩意儿梳理出来价值和意义其实都不大,却一定要为了应付而完成。
我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
但是夏老师的思路很清晰,下班前和他聊了一下我豁然开朗。
1、这事不能提供模版,要各应用有自己的方案。不然有大家都是一套模版容易被审计追问细节。
2、具体“XXXX”之类的信息要明确,让审计或者领导查到:哦,你们针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明确方案了。
3、方案要个性化细致,这样审计人员才不至于深究细节。所以方案需要开发出,最不济让开发提供当年新上应用的版本文档作为附件附上。这有几个好处:
(涉及公司内部分工及架构,此处略去3点细节)
我的初心是体现自身价值,能够帮一线人员做些什么,服务些什么。
但其实,当我脱离一线技术岗位,我就不该再以技术岗位的职责要求去要求自己。而需要以协调者甚至管理者的身份去思考。其实我工作推进的方式更灵活,权利更大了。我可以从根源上帮一线人员退掉一些工作,甚至替他们找到配合工作的人。给他们配备好各类资源,让他们即能方便地完成工作,又能得到好的效果。
这是我在当前岗位的价值和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