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代文明的发源与发展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根据文献,大约在公元前7724年以前,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就出现了以简易工具进行农业耕作的生产方式,并早已学会了使用火种烧熟食、使用草本植物即中药治病的生活方式。其中伏義、神农、黄帝等先后出现的农耕部落就是这种文明的代表。
中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
中国人的迁徙历史如同无数条交错的大河,从一处涌出、奔腾,然后在某一处汇聚、分叉,蔓延逶迤成支流、沟渠,乃至溪涧。在气候、历史、土地、粮食、财富以及各种偶然命运的驱赶下,中国人远投荒野,然后让荒野成为故乡。
按照一般的说法,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从北向南的人口迁徙浪潮。
第一次被称为“衣冠南渡”。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发生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第三次,是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
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中华的文字(甲骨文、金石文字、篆书、隶书等)和私学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兴起和繁荣。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崛起,明清地域商人群体兴起。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展非常缓慢。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中国由先进转为落后,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经久不衰。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
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指导意义
儒家教化型人文主义与道家自然型人文主义共同推动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虽然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是生活的道理没有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其用一两句话就能唤醒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解答我们心中的困惑,从而达到了人人可读,人人可懂,人人可用,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平和心态、快乐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