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卡day 97
学习效率的小幅提升,可能只需要掌握或改进一个新方法、新技巧就可以;如果想要有大幅度的提升或质变,一定会涉及对自己底层认知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就触及一些更本质的问题:比如,你相信什么,你如何看待你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而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成甲老师这段话让我想起前面看的张德芬老师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也有类似的观点,如果我没看过这本书在这里可能比较难吸收成甲的观点,张德芬老师这本书更多的是描写心理让我们与自己对话,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觉得很多以前的认知都被推翻了,这种感觉刚出来的时候真的很难接受,然后大脑潜意识就会出现逃避的想法。
当时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真的是觉得细思极恐,也让我想到弘丹老师的书《时间的格局》里面讲的,我用自己的话理解是这样:我们之所以学习了那么多没有成长是因为一直在重复验证自己的思维,遇到与自己思维不一样的新观点时大脑就会把对于这种新观点的理解仅仅只停留在表面,然后大脑告诉我们,噢,我学到新的知识了!
再后来我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试着去分析,自己到底有没有真的接受这个观点,自己排斥一个观点是因为真的不认同还是因为觉得要推翻自己的思想而选择逃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呢:
这是因为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认为别人否定我们的观点/行为就是在否定我们这个人。
仔细想想我自己好像真的是这样的想法,以前我总是不太敢发表意见想法,或者人家一说不同的观点我就立马把自己的观点否定了,随着阅读的增加思维的变化,我明白了表面是因为不自信的表现,但实际是我觉得别人否定我的观点就是在否定我这个人
因为怕被否定就选择逃避这是大脑最擅长的事情,如果我们掉入这种陷阱而不自知,那就会成为我们成长最大的阻碍。
就像成甲老师说的:
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这样下次我们再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要知道每一次困难和与自己思维做对抗的时候都是进步的机会放在眼前,就看你是遵从潜意识选择逃避,还是选择坚定自己想要成长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