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纺织品达到了相当精细华丽的水平,还掌握了染料染色技术。在记载西周初年社会生活的《诗经》中,有不少篇章和内容记载了当时人们养蚕、缫丝、织帛、染色、刺绣和种麻、采葛、煮葛、织绸和染色的情况。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37713/02dc27d8239b333c.png)
《诗经·世风·七月》生动地描绘了那时妇女采桑养蚕的劳动情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是说,春天里一片阳光,黄莺儿在欢唱。妇女们提着箩筐,络绎走在小路上,去给蚕采嫩桑。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37713/2e885ee27a3709dd.png)
《尚书·禹贡》记载,冀州的帛、豫州的丝、麻等都是著名的地方特产。当时家家户户都靠妇女纺纱织布来解决衣着问题,并缴纳纺织品作为贡赋。
家庭纺织十分重要,《周礼》称为“妇功”,列为“国之六职”之一。官府从原料和染料的征集到纺织、练染、缝纫、服饰等工序设立了掌葛、掌染草、典妇功、典丝、典臬(府)、内司服、缝人、染人等专职工官和机构。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37713/04665b47df1c86d3.png)
西周时期的蚕桑丝织业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丝织品除罗、帛、丝、绫、绢、绮、纨、缯等以外,还出现了各种色彩的提花锦和刺绣。刺绣技术己很成熟,所用辫子股针法流传后世。但铸绣服饰在当时尚为奢侈品,产品较少,仅供贵族享用。
普通平民百姓所穿服饰的质地多为麻、葛,而麻、葛同样有粗细之分,质量达到很高水平,比较粗的布,供奴隶穿。奴隶主穿和使用的细布己和现代的细麻布不相上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