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欧洲人并非不想自己种桑、养蚕、织丝绸,而是他们根本不会。养蚕、缫丝、织绸,这是中国古人的发明,是核心技术。
1、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古人的发明
据说养蚕始于黄帝时代,发明人是嫘祖。《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就是这位嫘祖,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蚕神)。
传说虽不可靠,但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养蚕事业至晚始于新石器时代。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一个用某种工具切割开来的蚕茧,它的样子很像半个花生壳。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三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到一些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丝线等。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丝”“蚕”的文字。
2、丝绸西传与养蚕技术西传,是两回事
丝绸产品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就开始了。中原地区的丝织品,经过“草原之路”辗转传至欧洲,受到西方国家的喜爱,所以古代西方也以“丝国”指代中国。值得注意的是,丝绸之路虽然早就存在了,但“丝绸之路”这个词是19世纪才出现的,是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提出的。
养蚕技术的西传,先是在大约公元4世纪时传到了中亚、西亚一代。是怎么传到这些地方的呢?正史已不可考。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一个故事:在今天新疆的和田(旧称于阗),古代有一个叫瞿萨旦那的国家。该国向东国(中国)求取蚕种,但是东国国王秘而不赐,还严令边关禁止蚕桑种子出口。瞿萨旦那王就以卑言厚礼向东国公主求婚,获得了允准。迎娶公主时,瞿萨旦那王传话给公主说,我国没有丝棉,她可以把蚕桑种子带来,将来为自己做衣服。公主就秘密地弄了一些蚕桑种子,放在自己的帽子里。到了边关,官员虽然仔细搜查,但不敢检查公主的帽子。蚕桑种子就这样到了瞿萨旦那,当地人开始养蚕。
在6世纪时,养蚕技术传到了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据拜占庭历史学家普洛科庇阿斯在《查士丁尼战史》中记载,有几个印度僧侣在6世纪时来到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后来叫君士坦丁堡,也叫伊斯坦布尔)。波斯商人当时正以高价在那里出售丝绸,居间牟取暴利。这些印度僧侣向查士丁尼皇帝献策,说他们有办法让拜占庭不需要向波斯和其他国家购买丝绸。他们曾在一个叫赛林达(大约是新疆一带)的地方住了很久,发现产丝的是一种虫,丝从虫的口中吐出。不过,要从该国带走虫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可能把虫产的卵带来孵化。查士丁尼答应事后重赏他们。后来,印度和尚果然取来虫卵,依法孵化,得到许多虫,以桑叶喂养。于是拜占庭境内能养蚕缫丝。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则波斯人为查士丁尼取来蚕种的史料。7世纪时另一位拜占庭历史学家梯俄方内斯记载,皇帝召见曾在中国住过的波斯人,他们答应为查士丁尼寻找蚕种。他们绕道南高加索地区去中国,过了两年,他们带着蚕种返回拜占庭。蚕种是藏在空心手杖中带来的。在他们的指导下,拜占庭成功地养出了蚕,并结出了蚕茧。至此拜占庭帝国首次使用在西方生长的蚕所吐的丝作为纺织丝绸的原料。在英国历史学家吉本所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也记述了与此相同的故事。
蚕卵带到君士坦丁堡的那一年,是公元552—554年间。从此,东罗马人学会了养蚕缫丝,打破了波斯人的贸易垄断。自此之后,拜占庭开始自己生产丝绸,累积了财富,巩固了政权。
到公元十二世纪“十字军”第二次东征时期,南意大利王罗哲儿二世在君士坦丁堡俘虏了两千多个丝织工人,把他们统统移住到意大利去养蚕缫丝。此后意大利就成了欧洲蚕丝工业的中心。
3、对于“偷师”传说的质疑
对这两则蚕种西传至拜占庭的史料,历来都有学者表示怀疑。蚕卵放在空心手杖中藏一年多,这在养蚕技术上是说不通的。
中国学者雷海宗从另一方面对这些史料持否定态度。他在《世界史上一些论断和概念的商榷》一文中认为:“中国向来对养蚕法没有保守过秘密,日本和所有远东国家的养蚕技术,都传自中国。至于拜占庭在6世纪中期如何由中国学得此术,在当时中国并未注意及此,也无人主动地向外传播养蚕法。少数人编造这样一个故事,一方面是故意地神秘其说,以便抬高蚕桑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贼喊捉贼,这是他们自己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的无意反射。因为他们学得养蚕术后,立即定为国家的秘密,禁止外传,以便拜占庭政府可以垄断。欧洲的历史学家不加思索地传播了一千四百年。”
这个说法也挺有意思。的确,自古以来中国并没有技术垄断的概念。一直没有向西传播出去,可能是养蚕本身就是个有难度的技术活,还要有合适的气候等条件。往日本、往东南亚传播就方便得多,也早就传过去了。把养蚕技术移植到西部高寒地带,恐怕很难。譬如中国的南茶北引,直到建国后才得以实现。养蚕技术就更难了。
(答知乎问:古代欧洲人喜欢丝绸,为什么不自己种桑养蚕,织丝绸,而是到中国来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