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 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 寒邪为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指寒邪外袭,又有伤寒、中寒之别。 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失却温煦的病理反映。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阴盛则寒” 。 阳气本可以制阴,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而为阴寒所侮,固又说“”阴盛则阳病。 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 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 冷痛、呕吐、腹泻等症; 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②寒性凝滞(而主痛) : 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 侵犯,阳气受损则,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所谓稽迟、泣而不行、不通, 乃是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之故。 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 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
③寒性收引: “收引” ,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寒 则气收”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缩蜷、绌急,即为寒邪 所伤,经络、血脉收引而致。 如寒邪侵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如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 如寒客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
3、暑邪的基本概念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 至以后,立秋之前。 故《素问》说: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 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别。起病缓,病情轻者为“伤暑” ;发病急,病情重者,为“中暑” 。 暑邪纯属外邪,无内属之说。
4、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 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
② 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ⅰ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 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 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所以伤暑者,往往可见烦渴、气短、乏力,突然昏倒、不省人 事。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 “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暑热之邪, 扰动心神,心烦闷乱不宁。
③ 暑多挟湿: 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为患。其临床表现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或不爽等湿滞症状。 如夏季的感冒病,多属暑邪兼挟湿邪而致,治疗当用“湿去热孤”之法。
想了解更多刘应科老师的中医考研书籍请到天猫云图盛世图书专营店选购,更多强化知识点可关注高教考试在线官网,有免费中医课程相送哦~
更多中医考研资讯扫码关注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01256/e2224ea8e121d72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