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某短视频APP上发现一个作品,是一段手工弹棉花的场景,背景音乐的节奏和弹棉花的师傅敲击弹弓弦的节奏可谓天衣无缝。
手工弹棉花,现在已不多见,多为机器所取代,小时候则比较常见。记得那时,弹棉花的师傅一般两人一组,身背弹弓和底床(弹棉花的工作台,可撤卸),走村串户。
谁家要嫁女接媳妇了,棉絮是必不可少的嫁妆,或者谁家需要翻新棉絮了,都会请弹棉花的师傅上门服务。
弹棉花的师傅把工作台搭好,那台子组装好后像一张床,床的四周有许多小柱子,在棉花弹好后做棉絮时,通过往柱子上绕线,阡陌交通般形成线网,便把松软的棉花固定于内。
在师傅的腰间系有一根宽而结实的腰带,弹弓一端挂在背后腰带上,另一端从后脑勺上部绕过头顶,弯向面前的工作台上方,一根弦像二胡的琴弦般挂在这端,弹棉花时,师傅用一个塑料的锤子,敲击在那根弦上,同时把弦伸入成团的棉花表面,并蘸起一些,利用弦的震动把棉花弹得疏松。
如果两位师傅一起弹,他们一般分站两边,你弹一下,我弹一下,每次弹时,不是要弯腰向棉花中蘸取一下吗?所以他们便你起我伏、起起伏伏,极具韵律,富有劳动的美感。
弹棉花是一项手艺活,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失传,不知道是否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网友评论